原标题:呼伦贝尔 冰雪经济热腾腾(建设体育强国·激发冰雪经济活力)
核心阅读
去年2月17日,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开幕,留下了不少精彩的故事。一年来,呼伦贝尔充分利用“十四冬”遗产,大力开展冰雪运动、促进文体旅融合发展、完善产业链条。一项项举措,让新业态、新场景不断涌现,冰雪经济活力迸发。
初春时节,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依旧银装素裹。骏马奔腾,溅起阵阵飞雪,一场精彩纷呈的雪地赛马,让游客看得热血沸腾。另一边,摔跤、射箭比赛同样扣人心弦。这个冰雪季,去草原看冰雪那达慕成为呼伦贝尔市的热门打卡项目。
在雪地踢一场酣畅淋漓的球赛,到冰屋品尝热气腾腾的火锅,从冰雕、雪雕的肌理中领略工匠的高超技艺……呼伦贝尔市做好“后十四冬”文章,持续开展冰雪运动,推出更多富有魅力的冰雪产品和服务,冰雪经济活力迸发。
把竞技体育赛道培育成经济发展跑道
去年2月,“十四冬”在呼伦贝尔市举行,这是历届全国冬运会中规模最大、项目最多、标准最高的一届。“十四冬”的成功举办,为呼伦贝尔市承办高水平冰雪赛事奠定了扎实基础。
建筑外形酷似哈达和卷云的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是“十四冬”主场馆,开闭幕式和全部冰上比赛都在这里举行。乘着“十四冬”的东风,呼伦贝尔市加强场馆设施建设,提升赛事服务水平。“冰上运动训练中心始终保持高水平的场馆运行状态,既做好赛后利用,也为培养更多体育后备人才创造了条件。”呼伦贝尔市体育局副局长张海军说。
“十四冬”落幕后,呼伦贝尔市又举办了全国U16(16岁以下)女子冰球锦标赛、全国城市越野滑雪挑战赛等赛事。借助办赛,持续擦亮“冬运之城”招牌,既为国家队和各省份运动员提供训练场地保障,也将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通过举办全国冬运会等赛事,我们不断提升全市体育配套设施水平,把竞技体育赛道培育成经济发展跑道。”呼伦贝尔市市长及永乾介绍。
在市中心也能体验越野滑雪
在呼伦贝尔市中心城区,伊敏河穿城而过,河流两岸是国内首座城市越野滑雪公园。一条约20公里长、10米宽的群众越野滑雪道铺设建成,供市民游客休闲锻炼,轻松实现“滑雪自由”。
“没想到在市中心也能体验酷炫的越野滑雪。”54岁的于昌华说。他来自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被便捷的越野滑雪道深深吸引,连续玩了3天。“体验越野滑雪是我多年的梦想,这次能实现心愿,太好了。”于昌华说。
目前,呼伦贝尔城市越野滑雪公园已铺设越野滑雪赛道和速度滑冰赛道各7000米,设置了雪地摩托、雪地足球、冰球、冬泳等场地,全部向大众免费开放,让市民游客畅享冬日乐趣。
去年底,第十一届全国大众冰雪季在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启动,便利的场地设施、贴心的服务保障,赢得各地冰雪运动好手的点赞。赛事期间,呼伦贝尔市陆续举办80余场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把丰富多彩的冰雪赛事活动办在群众身边,把科学健身指导送到群众身边,助推冰雪运动成为冬季全民健身新风尚。
健全冰雪运动、冰雪旅游、装备制造等经济链条
再次来到呼伦贝尔市,北京游客王先生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去年,他曾在“十四冬”现场观赛,近距离体验冰雪运动的火热氛围。这个冰雪季,他又一次选择到呼伦贝尔市旅游,探访鄂温克族猎民点、观看鄂伦春族冰雪特色活动、沉浸式体验腾克达斡尔民俗村……充分领略了呼伦贝尔市的风土人情。“‘十四冬’后的呼伦贝尔,更加精彩。天气很冷,但冰雪活动很燃。”王先生说。
冰雪季以来,呼伦贝尔市共推出45项特色旅游产品。各旗县市区立足各自特色,推出丰富多彩的活动。在阿荣旗,妙趣横生的抽冰尜、拉雪圈让人们收获快乐。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农牧民赛马会、雪地曲棍球等赛事活动折射传统体育项目风采,洋溢着浓浓的草原风情。在有“中国冷极”之称的根河市,第十一届“冷极马拉松”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1500余名跑者参赛。
在今年1月发布的“冰雪旅游十佳城市”中,呼伦贝尔连续9年上榜。为了观赏一场壮观的草原日出,来自湖南的李先生一家早早起床,自驾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莫尔格勒河景区。景区虽还没到营业时间,工作人员依旧热心接待,让李先生一家倍感温暖。
据统计,2025年春节假期,呼伦贝尔市累计接待游客165.14万人次。“我们要充分发挥冰雪赛事叠加效应,激发冰雪消费活力,健全包含冰雪运动、冰雪旅游、装备制造、人才教育培训、产业会展、寒地测试等在内的冰雪经济链条。”呼伦贝尔市副市长孙微说。(记者 丁志军 通讯员 张梁诚)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