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直观中国     |       原创     |       印象内蒙古     |       一带一路     |       老外在内蒙古     |       103旗县
向“新”蓄势 向“质”攀升——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5-02-19 16:12:47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高菲责编:魏寒冰

  一年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积极运用科技力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呼伦贝尔篇章。

  逐梦冰雪运动赋能经济发展“新生力”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以赛事为抓手,充分发挥赛事活动的“乘数效应”“融合效应”和“带动效应”,推动冰雪运动普及。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全国大众冰雪季等国家级赛事落地呼伦贝尔,配套建设了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牙克石凤凰山滑雪场、扎兰屯金龙山滑雪场等高标准场馆。赛后,这些场馆不仅服务专业队伍训练,还定期免费向公众开放。呼伦贝尔市体育局副局长张海军介绍:“随着‘后十四冬时代’的到来,如何用好冬运遗产呼伦贝尔一直在思考。过去的一年,我们承办了全国青少年冰球赛、中小学冬季运动会等多项活动,带动上万人次参与,冰雪运动真正‘破圈’。”

  呼伦贝尔市以“十四冬”为契机,推出了“歌游内蒙古·欢乐冰雪季”等一系列冰雪旅游品牌活动,为呼伦贝尔冰雪运动的普及按下了“加速键”。着力打造“歌游内蒙古·呼伦贝尔大雪原音乐季”“呼伦贝尔大草原·冬季英雄会”和“冰雪那达慕”3项核心IP,推出冰雪赛事、民俗、音乐、研学、节庆5大类45项活动,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热点”。鄂伦春族冰雪“伊萨仁”、莫力达瓦冰钓、敖鲁古雅迁徙等民俗活动彰显文化魅力;探访鄂温克猎民点、“我在草原有个家”牧户游、“做一天鄂伦春人”“做一天林业工人”等特色活动,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民风民俗;西乌乞亚“撮罗子”营地、腾克达斡尔民俗村、鄂伦春拓跋鲜卑园、阿荣旗东光朝鲜族民俗村、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等地,成为游客心心念念的“打卡点”。

  从竞技体育的赛场到群众体育的现场,呼伦贝尔正让“冰雪运动+文化旅游”焕发出勃勃生机,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从普及到发展的跨越。让冰雪“冷资源”变成了经济“热引擎”,一幅全民参与冰雪运动、冰雪产业蓬勃发展的美好画卷正在北疆大地徐徐展开。

  新质生产力绘就现代农业生产“新画卷”

  农牧产业是呼伦贝尔市的主要产业,在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下,呼伦贝尔农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作用发挥更加显著。

  近年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认真落实农垦带头扩种大豆油料工作任务,千方百计扩大大豆油料作物种植面积,连续3年确保大豆种植面积稳定在155万亩以上,占该集团适宜种植大豆区域面积的70%以上,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先进技术集成推广、强化农资运行保障、做好抗灾减灾、推进机收减损等举措,提升大豆油料单产水平。

  经过一年的小区和大田对比试验,呼伦贝尔农垦那吉屯农牧场公司引进选育了适应本地生态条件且经审定推广的“金源73”等优质大豆品种,这些品种逆境抗性强、生育周期适合、稳产性好、产量高。

  为了更好地发挥大豆的增产潜力,呼伦贝尔农垦那吉屯农牧场农技人员经过多年研究,总结了适宜本地区的大豆合理降低种植密度的技术。农场技术人员开展的种植密度对比试验和田间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使得植株粗壮、叶面积指数增大,植株光合利用率提高,且亩用种量减少,既降低了成本又能提高产量。

  呼伦贝尔农垦格尼河农牧场公司为所有农业生产作业车辆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驾驶室内的电子显示屏与北斗导航系统相连,实时显示车辆时速、开沟长度等信息。机车在行驶过程中不需要驾驶员操作方向盘,只需要控制油门,就可实现直线播种。

  如今,粮食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中国碗”装了更多“中国粮”,新质生产力让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多实质性成果。

  小小紫苏叶撬动乡村振兴“新动能”

  紫苏籽油、紫苏小青柑、紫苏蜂蜜、紫苏月饼、紫苏足浴丸、紫苏凝胶糖果……近年来,紫苏因其特有的活性物质及营养成分,成为备受世界关注的经济价值极高的作物。在不同生产线上,紫苏还可以“化身”为数十种产品,成为拉动县域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作为入驻鄂伦春自治旗现代农业产业园内重点企业,内蒙古京伦紫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紫苏种植、研发、生产与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逐步在紫苏油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公司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紫苏种植户增收,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鄂伦春自治旗的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了解,为发展壮大紫苏产业,鄂伦春自治旗积极助推规模化种植,借助国家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团、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科院等专家、本旗龙头企业、乡土人才组建的技术服务团队,通过订单种植、流转土地、无偿技术培训、保价回收、发展田园经济等方法,吸纳更多农户融入紫苏产业链,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的带动下,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群众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紫苏文化,鄂伦春自治旗建成全国第一座集种植、展示、科研、教育、旅游于一体的紫苏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连接紫苏产业与文化、历史与未来的重要桥梁,也为紫苏产业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展望未来,发展的步伐将更加铿锵有力。呼伦贝尔将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不断开掘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源,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呼伦贝尔新篇章。(文 张梁诚 张晓宇)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