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为岁首,农为行先。
2月19日上午,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全面总结安徽省2024年“三农”工作,分析面临的形势,部署2025年工作,强调“坚定扛起‘三农’工作时代重任,干字当头、创先争优,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上走在前列”。
当天下午,省农业农村厅立即组织召开全省农业农村局长会议,深入学习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明确部署具体任务。
如今,“三农”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既有新趋势新特点,也有新情况新问题。“三农”工作的目标要求更高,使命责任更重,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守牢两条底线,夯实“三农”根基
确保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两条底线,不容有任何闪失。
“粮食”二字重千钧。去年,安徽省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全年粮食产量836.9亿斤,总产连续8年站稳800亿斤台阶。
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粮食生产须臾不能放松。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始终是头等大事。
站在高起点之上,进一步深挖粮食增产潜力,并非易事。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高水平建设江淮粮仓,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粮食生产支持保护,让中国碗多装优质安徽粮。
“未来,随着城镇化率提升和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升级,我国粮食需求还将刚性增长。”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汪学军表示,对于安徽来说,粮食生产这个“看家本领”必须牢牢抓在手上,粮食大市、大县要挑大梁、继续多作贡献,其他市、县也要力争多增产,粮食稳产保供责任大家一起扛。
耕地资源总量有限,当前增加粮食产量,在稳面积基础上更多要靠提升单产。去年,我省启动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已有初步成效。今年,我省将在抓好百亩方、千亩片高产典型示范的基础上,推动整乡整县整市大面积单产提升。同时,抓好大豆油料作物稳面积,扩种油菜、耕地轮作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项目,并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上下功夫。
2024年,安徽省聚焦“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毫不放松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底线任务守得更牢。全省脱贫地区农民收入20528元、居全国第3位。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农村特困家庭动态筛查和帮扶,推动动态监测更精准、产业就业帮扶更有力、帮扶体系更完善。
目前,省农业农村厅已与省医保局、省民政厅等12家省直行业部门,健全完善了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部门筛查预警工作机制。在优化监测工作的同时,今年,我省将强化帮扶工作,产业帮扶上落实联农带农机制,确保“带得稳、带得久”,就业帮扶上深入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确保全省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保持总体稳定。
抓好三项重点,建设和美乡村
只有营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才能让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充实,持续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去年,安徽省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新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00个,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产值增长12.6%;扎实推进“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新增精品示范村211个、省级中心村850个,5G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94%的农村人口。
新形势下,如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省委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加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在稳住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需平衡这个“基本盘”的基础上,安徽省将大力发展高端绿色食品产业集群,驱动产业链、价值链整体跃升,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具体路径上,我省将赋能农业传统产业,加快农业设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培育特色产业,引导各地选准细分赛道,引育一批头部企业,打造一批“头雁产业”,把单个产业做大做强;壮大产业集群,建立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化发展机制,把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贯通起来,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产业集群生态。
千村景不同,万村情各异。在乡村建设上,今年我省将继续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点面结合推动乡村建设,不断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乡风文明美誉度。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今年安徽省将再创建精品示范村200个、省级中心村800个左右。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聚焦垃圾、厕所、污水“三大革命”,坚持质量优先、建一处成一处,确保把农民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办好。
在乡村治理方面,安徽省将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文明乡风建设、平安乡村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用好“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等有效形式,推广“订单制、积分制”等乡村治理模式,推动农村移风易俗,不断提高乡村善治和乡风文明水平。
依靠双轮驱动,激活发展动力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要向新质生产力要效益。农业向新领域新空间拓展进发的每一步,背后都凝聚着现代技术和农业装备的智慧力量。
去年,安徽省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51.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均居全国前列。作为农业大省的安徽,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今年,安徽省将组织实施“百项农业重大科技攻关”,布局重大科技任务及重点攻关方向。同时,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生物育种安徽实验室建设。着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重点抓好农机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
此外,今年安静省还将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打造数字化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农业农村管理服务数字化能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用好改革这一法宝。去年,安徽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积极稳妥推进二轮到期延包整省试点,高质量完成437.1万到期农户延包任务;规范提升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
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着力破解“三农”发展难题,持续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
“抓农村改革一定要增强历史耐心,保持战略定力。”汪学军表示,将坚持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以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为底线,扎实开展好二轮延包试点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今年,安徽省全面启动2025年到期的662万户延包工作,2月底前全面完成调查摸底。同时,加强宅基地规范管理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提升农村宅基地的管理水平。
在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我省将鼓励长期留村农户创办家庭农场,推动农民合作社与小农户建立稳定的合作联结关系。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扩面提质,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
春山在望,未来可期。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意义重大。既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也要有久久为功的定力。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作出一系列部署,我们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汇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合力,不断开创安徽“三农”工作新局面。(记者 许昊杰)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