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直观中国     |       原创     |       印象内蒙古     |       一带一路     |       老外在内蒙古     |       103旗县
鄂尔多斯:政策先行打造心之所向人才聚集热地
2025-03-03 13:55:39来源:内蒙古日报编辑:高菲责编:魏寒冰

  “‘暖城’鄂尔多斯是一座懂青年、爱青年的城市,为青年人才提供了施展人生抱负的大舞台。”2022年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刘鹏,当年在鄂尔多斯一系列务实友好的人才政策的感召下,坚定了回到家乡鄂尔多斯工作的决心,成为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心内科的一名主治医生。

  政策环境就是人才竞争力。这些年,鄂尔多斯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系统性建设新时代人才友好型城市,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青年人才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对标一流出台了人才新政“双30条”,制定了《鄂尔多斯市人才安居保障实施办法》等40余项配套政策;出台《服务暖城“新市民”0477系列措施》,实施“科技新政30条”“支持产业集群发展12条”“优化营商环境500条”等一揽子务实友好的政策体系,为人才引得进、留得下、用得好、能“出彩”营造了最佳政策环境,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扎根鄂尔多斯,为青年人才扎根北疆、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舞台。

  “鄂尔多斯人才政策力度大、落实快,让人既心动又心安。到目前我已经获得40万元的安家补贴,10万元的博士创新人才科研资助项目,医院还每年固定提供科研专项经费,我的科研经费已超过60万元。”2月24日,在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见到刘鹏时,他向记者吐露了心声。回来工作的这几年,他已深深地扎根故土,把自己的所学充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目前已完成了5项在鄂尔多斯首次开展的心脏电生理手术。如今他已获评“鄂尔多斯英才”称号,在这里真切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找到了更大的成长空间,用治病救人的行动不负“暖城”的人才礼遇。

  与刘鹏一样被鄂尔多斯优越的人才政策所吸引的各类优秀人才比比皆是,这里有:毕业于清华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就职于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担任首席科学家助理的青年刘洋;毕业于清华大学,在鄂托克旗第一中学担任化学老师兼竞赛教练的广东青年颜钰;在部队工作了20年,如今加入了鄂尔多斯市超级计算与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湖南青年邓罡;助力于非遗保护与传承,为产业和文化双向赋能的自治区草原英才青年创业人才肖彬……

  2023年,鄂尔多斯市发布了《关于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人才政策打造一流人才高地的若干措施》(简称“人才新政2.0版”),围绕招引高精尖缺人才、加强人才培育激励、用好用活人才资源、营造暖心留才环境、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面向海内外广揽英才。“人才新政2.0版”是对2021年发布的“人才新政30条”的优化升级,二者共同组成鄂尔多斯人才新政“双30条”。人才新政“双30条”涵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保障等各个环节,形成全方位、全链条的人才政策体系,出台以来,释放出“诚邀天下英才、共绘暖城未来”的强烈信号。

  “以人才新政‘双30条’为统领,鄂尔多斯出台了40多项配套措施,有针对高精尖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也有一些普惠性措施,比如享受安家费、住房保障优惠等一些务实政策,让各类人才安心工作无后顾之忧。”鄂尔多斯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科科长王瑞军介绍说,目前鄂尔多斯正在全面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开放包容务实的人才新政必将助推“暖城”成为各类人才心之所向的人才聚集热地城市。

  政策红利一释放,就形成人才集聚的“强磁场”。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鄂尔多斯市共全职引进各类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3627人,引进人数较上年翻了一番。其中,硕博研究生引进数量较上年同比增长40%。全年累计兑现各类人才奖补经费2.54亿元,惠及各类人才1752人、用人主体125家。

  与此同时,鄂尔多斯市积极搭建各类平台载体,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依托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鄂尔多斯空港物流园区等平台,引进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为人才提供创新创业沃土;围绕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建设了一批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区,形成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格局;定期举办“暖城人才周”、“暖城之邀——招才引智进高校”引才宣介和专场招聘等活动,搭建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建立“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为人才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生活保障等全方位服务;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质,为人才创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

  鄂尔多斯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以最大的诚意、最优的政策、最好的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让这里成为无数青年人才向往、奔赴、扎根并绽放光彩的人才热土。(记者  郝雪莲)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