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安徽             长三角一体化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热点专题      
安徽怀宁:果园上“新” 蓝莓抢“鲜”
2025-03-12 09:54:14来源:人民网编辑:赵春晓责编:赵滢溪

  一个人,能管多大的果园?

  10亩?50亩?100亩?

  听完问题,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果农查长周顿时来了精神,挺起胸膛说:“400亩蓝莓果园,我一人就能管得过来。”

安徽怀宁:果园上“新” 蓝莓抢“鲜”

查长周检测盆栽蓝莓水肥情况。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半路出家变数据专家

  怀宁县位于大别山南麓,丘陵地貌和微酸性土壤,配上适宜的降水和光热条件,让这里成为蓝莓成长的沃土。据统计,全县蓝莓种植面积超过9万亩。

  查长周承包的400亩蓝莓果园,分布在公岭镇、月山镇,两地相隔25公里。

  面积大、距离远,一个人怎么管?

  答案藏在查长周的手机里。

  公岭镇果园里,技术人员安装了十多个传感器,实时温度、空气湿度、光照等信息都被精确捕捉,反馈到“全域智慧农业系统平台”中,查长周通过手机一目了然。

安徽怀宁:果园上“新” 蓝莓抢“鲜”

查长周通过手机就可以监控20公里外蓝莓大棚的种植情况。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信息不仅能看,而且能用。

  “露天种植蓝莓五月挂果,现在是关键期。”查长周介绍,2024年7月,果园加装上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配合着“智慧农业”一起使用,什么时候补水,什么时候追肥,都由数据说了算,机器直接干。除了采摘季,大部分时间,果园靠查长周一个人完全照看得过来。

  查长周是半路出家的果农,在“智慧农业”帮助下,他从农杂工变身为农业数据分析师:测土壤酸碱度,选定最适合果园的蓝莓果苗;测盆栽蓝莓每天进液出液数据对比,分析蓝莓长势……

  “看天吃饭总会慢半拍,现在都讲究看数据。”说话间,查长周在手机上调出25公里外月山镇蓝莓果园的监控镜头,手指轻巧一点,滴灌系统开始给果苗补水,“这两天气温有点高,不用去现场就能给果园补水,非常方便。”

安徽怀宁:果园上“新” 蓝莓抢“鲜”

蓝莓种植大棚里,果树已经结出累累果实。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技术助力蓝莓遥遥领“鲜”

  查长周一个人悠闲地照看400亩蓝莓园,同在公岭镇的刘观红,和公司五六名员工一起运营着30亩蓝莓采摘基地,却有些忙不过来。

  走进安徽幸福海岸生态农业发展公司新建的蓝莓种植5G智慧大棚,一枚枚挂满糖霜的蓝莓果实汁水饱满、缀满枝头。50多名来自安庆市区的游客穿梭在蓝莓树丛中,一边采摘、一边品尝。

  露天种植蓝莓,三月开花、五月结果,恰逢江淮地区的雨水季,田间管理或多或少都受影响。住进5G智慧大棚后,蓝莓幼苗培育全程采取全基质无土栽培,补水、追肥、通风、调温都可以在手机上一键完成,刘观红还可根据计划让蓝莓分批成熟上市。

安徽怀宁:果园上“新” 蓝莓抢“鲜”

大棚里生长的蓝莓已经进入采摘期。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好环境不仅产好果,也为刘观红提供了新的致富经,“大棚里的蓝莓春节后陆续上市,正好赶上妇女节、清明节等节点,高峰期公司一天接待两百多名游客,蓝莓最高能卖到一斤150元,是日常价格的两到三倍。”刘观红开心地说。

  蓝莓上市,抢的就是鲜。

  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农村的应用,抢的更是先。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新质生产力助推下,小小浆果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幸福果。据统计,截至2024年,怀宁县95%的乡镇发展蓝莓,78%的行政村将蓝莓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主导产业,村均蓝莓收益超15万元,全县蓝莓综合产值达到85亿元。

安徽怀宁:果园上“新” 蓝莓抢“鲜”

大棚里生长的蓝莓已经进入采摘期。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县里2021年成立蓝莓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围绕种植标准化、生产规模化、产品品牌化、产业融合化等方面,都有系统谋划。”该中心副主任夏国钧介绍,在全域智慧农业系统平台搭建、“5G+物联网”技术推广等工作上,已取得成效,初步形成蓝莓标准化种植体系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为后续全县做强蓝莓深加工产业链提供支持。

  新技术带来了新成果,也意味着新的投入。为让更多果农和企业享受到农业新质生产力下田入地带来的红利,怀宁县当地金融机构也拿出方案支持蓝莓产业发展。

  “中国农业银行安徽省分行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推出乡村振兴产业贷款‘蓝莓贷’,为怀宁县蓝莓产业发展提供精准金融支持。”怀宁农业银行副行长尹结红介绍,截至目前,该行累计为120余户农户和39户企业提供“蓝莓贷”超2.3亿元,帮助“查长周和刘观红”们迈出“智慧农业”第一步。(胡雨松 张俊)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