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浙江         共同富裕      |      数字浙江     |      直观中国      |      长三角      |       看浙里        
杭州市余杭区按下人才科技成果转化“快进键”
2025-03-12 11:01:04来源:浙江日报编辑:赵春晓责编:魏寒冰

  原标题:按下人才科技成果转化“快进键” 从0到1、1到10、10到100的余杭实践

  近日,2025“起跑春天”杭州青年人才交流活动在杭州大会展中心举办。杭州市余杭区携手阿里系企业、上市公司、博士后工作站、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等104家企业,提供中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物联等2600余个岗位,翻开了“浙江经济第一区”“抢跑”青年人才的新篇章。

  然而,人才引进只是第一步,如何让这些人才在余杭扎根并实现价值,才是关键。余杭区通过协同创新机制,全方位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助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为人才与区域发展的双向赋能铺设快车道,推动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协同创新机制:

  产创融合 从“孤岛式科研”到“产业共答题”

  位于余杭区中泰街道的浙江优基尔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植物纤维编织地毯。此前,其产品原材料多是传统剑麻纤维,虽环保耐用却容易吸水。“我们委托之江实验室利用智能计算改良剑麻纤维,使其具备疏水性、抗污性,这项技术不仅提升了产品性能,还为我们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优基尔总经理吴静说。

  这是余杭区以“企业出题”推动产创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

  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本质上是科技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匹配。要想搭建两者之间的链接,关键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牵引,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正如之江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说道:“企业是出题人,我们是答题人。”

  类似企业发展提速的故事,在余杭并不少见。余杭通过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有效供给能力,以市场为导向,激发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动能,催生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再如,紧密联结双创博士、科研院所与重点企业,鼓励双创博士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良渚实验室王青青团队将肠道免疫研究成果快速对接临床药物开发,9项专利直接指向肿瘤治疗新靶点,这正是“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融合的典型。这种模式,不仅缩短了技术验证周期,更让科研人员直面市场需求,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截至目前,已促成人才成果转化项目10余个。

  余杭之所以能够构建“企业出题、院所答题、产线验证”的协同攻关机制,离不开其强大的创新生态圈支撑。这里汇聚了四大省实验室、杭州超重力场、北航国际创新研究院等“塔尖重器”,人才荟萃。2024年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高规格启动建设,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发展主线,聚焦智能计算,以“一心一湖一路”为目标打造集研发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于一体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核心区。

  同时,推动人才有序流动也是激活创新生态的关键密钥。余杭实施“创业科学家”和“科学企业家”计划,探索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流动共享平台建设,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企业高管到高校、科研院所担任“产业教授”,以“市场流通、项目共研、人才共用”推进科技成果协同转化。

  眼下,这一生态圈正在加速形成以之江实验室为中心的“创新平台+孵化器+特色小镇+产业集群”创新体系,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助力余杭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也为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畅通了路径,跑好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融合接力赛。

  护航成果转化:

  多元支持 全链条全周期全节点落实

  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本质是风险与收益的博弈。一项原始技术发展成为一件真正可投入实战的“黑科技”,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历经漫长的转化过程。那么,余杭是如何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实现从“书架”到“货架”的关键一跃?

  从顶层设计看,余杭以“一项计划”牵引着科技成果转化全局。2024年2月,余杭提出“玉鸟计划”,即构建完善以人才驱动为内核,科研侧、企业侧双向奔赴,园区、平台、金融、服务四位一体,形成“一心两翼双向四方”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这一计划不仅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系统性支持,更让余杭在区域竞争中占据了先机。

  在服务体系上,余杭携手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引进成果转化服务机构40余家,建立技术转移人才服务体系,设立余杭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牵头杭转中心“智者大模型”落地应用,深挖抖音集团、浙江算力科技有限公司等“富矿”“宝矿”。2024年余杭区全年技术交易额突破230亿元,累计落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25个。

  科技成果转化难,难在信息不对称,难在缺少专业化的“中介服务”。为此,余杭区与浙江工商大学等高校展开合作,针对全区科技创新型企业家面临的具体问题,打造系统全面的培训课程,引入多元教学方式,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现代管理能力、工匠精神的科技创新企业精英。同时,余杭以市场为导向,在供需两端布局专业化科技服务队伍,着力搭建有浓郁“实操”色彩的科技服务生态。比如,余杭专门从实验室平台聘请一批青年科学家担任区科技协作员,与企业中的成果转化员结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更加有组织、更加高效。

  “他们既是政策法规解读员,又是成果转化服务员,更是技术经纪人。通过人才流动共享,科创平台和企业的链接得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将驶入‘快车道’。”余杭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与此同时,余杭区还首推知识产权质押、“补转投”等科技金融服务,常态化举办投融资和项目路演活动,帮助人才企业获得低息融资超10亿元,节约融资成本超4500万元。这些举措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融资门槛,更激发了创新活力。

  余杭的实践表明,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生态的构建。通过产创融合、多元支持和双向赋能,余杭不仅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更通过创新生态圈和全链条支持体系,让创新者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实现人才与城市的共振和鸣。(陈潇奕 林子璇)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