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愿者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生态林基地进行义务植树
全国绿化劳动模范、甘肃民勤人马俊河如今成了“网红”。他以网名“种梭梭的马哥”被8万余名社交媒体粉丝熟知,他在社交媒体账号上称自己为“互联网种梭梭治沙行动开创者”。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处于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的夹缝之中,是中国荒漠化、沙化最严重的县区之一。梭梭树这种耐旱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北干旱区域,具有防风固沙等重要生态功能。
20年前,马俊河看到一篇报道,民勤生态环境形势严峻,若不采取措施或在17年后消失。他毅然辞去城市的工作回到家乡,成立当地第一个环保志愿者组织,从网上开始招募志愿者种植梭梭。“互联网种梭梭”指的就是他于2007年发起的志愿者公益行动,旨在通过网络呼吁公众关注民勤治沙行动,并召集全国各地志愿者参与当地生态治理。
从早期在BBS、博客上发帖到发布短视频、开直播,马俊河一直尝试利用社交媒体唤起公众尤其是青年群体对沙漠治理的关注,勇于挑战自我、热心公益的“Z世代”也为他发起的公益行动带来新机遇。
2025年2月,来自西安的大一新生张沥文刚参加完一期种梭梭志愿者活动。她将这段为期5天的经历制作成短视频,分享在个人账号上。
她在视频中叙述道,在民勤志愿者营地的日子里,夜晚时常冻醒,头发和脸上沾满沙粒,旱厕让她颇不习惯,但这段经历“难忘、非常值得”。
张沥文说,参加种梭梭活动是受到一档种地真人秀节目启发,马俊河也是这档节目的嘉宾。节目中关于民勤沙漠治理的挑战深深触动了她,看到志愿者招募信息,她立即报名。张沥文希望自己拥有一个有意义的成人礼,去中国西北沙漠的志愿行动为她提供了机会。
青年志愿者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的生态林基地进行义务植树时合影
仅2024年,来到马俊河创立营地参与植树活动的志愿者就有6000余名,其中大多数是20岁至35岁的年轻人。该营地2025年春季的植树治沙活动从二月中旬持续到五月,志愿者可以自由选择参与时段和时长,与当地农民合作种植梭梭树。
马俊河认为,越来越多年轻人对植树治沙公益行动感兴趣得益于社会经济发展,“现在的年轻人物质条件好,更敢于张扬个性,顾虑也比较少。外加通信、交通相比过去都有很大改善。所以,他们在做事的时候相对于我们那个时候更加自信。”
在社交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Z世代”志愿者通过短视频等分享自己参与植树治沙的日常,这也为号召公众关注民勤生态治理带来助力。马俊河坦言,年轻志愿者所起到的传播作用要比实际劳动的作用大很多,“这也是这些年我们大力推动志愿者参与项目的原因,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唤起社会关注。”
社会关注为马俊河发起的公益组织带来企业赞助以及基金会拨款,这些是该组织赖以运转的资金来源。近年来,马俊河还通过销售沙漠特产和组织研学来为项目注入活力。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六月,民勤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30万亩以上,并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12.08%提高到18.28%。(文/图 田颖 张文静)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