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会议上获悉,全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据悉,科学施肥增效方面,内蒙古自治区通过增施有机肥、精准施肥、科学监管、改进方式、调优结构等技术路径,建设20个“三新”推进示范县,32个“看苗选肥”示范县,“优控全追”核心示范区53个,增施大豆根瘤菌350万亩;数智植保减药增效方面,通过推广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先进施药器械等举措,减少了用药量,提高精准度,对农药包装废弃物按照属地管理和主体回收以及分级负责原则,建立了回收处理体系和长效机制。
“十四五”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共争取中央资金近10亿元,累计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2300万亩,全生物降解地膜235万亩,建立地膜回收台账,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农用薄膜污染防治条例》,建设了400个农田地膜残留检测点和1800个回收网点,累计发布地方标准9项。
秸秆是优质的农牧业资源,内蒙古自治区秸秆产量近5000万吨,居全国第五位,综合利用率超过90%。“十四五”以来共争取中央资金13亿元,支持秸秆综合化利用。目前,秸秆饲草供应贡献率超过35%,极大缓减草原过牧问题和饲草不足压力,推动秸秆还田超过2000万亩,秸秆燃料利用率超过200万吨。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方面,全区95个旗县实施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9%,粪污利用率达到83%。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化肥、农药、地膜、秸秆和畜禽粪污,治理对象以农牧业企业、种养大户、合作社、种植业园区为主,最终达到化肥农药使用强度稳中有降;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到80%;地膜回收处置率保持在8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3%以上的目标。
“黄河流域覆盖我区7个盟市的42个旗县,在沿黄的15.1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全区50%的人口,生产了全区23%的粮食、34%的肉和60%的牛奶,创造了全区69%的经济总量和71%的财政收入,是全区经济主轴带和发展核心区。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落实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全区经济发展,农牧业绿色转型,改善人居环境,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记者 薛来)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