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直观中国     |       原创     |       印象内蒙古     |       一带一路     |       老外在内蒙古     |       103旗县
因地制宜 科学施策 阿拉善盟在防沙治沙中探索绿富同兴之路
2025-03-26 10:37:42来源:内蒙古日报编辑:乌日娜责编:魏寒冰

  3月的阿拉善大地春光明媚、漠草萌生,正是防沙治沙和植树造林时。

  挖坑植苗、填土浇水、覆土固定,3月19日,记者走进阿拉善左旗通古勒格淖尔嘎查全民义务治沙植树现场,看到干部职工热情高涨、干劲十足。“今年全盟义务植树计划种植85.6万株。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还将各打造1个规模不少于2000亩的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计划打造1个规模不少于500亩的全民义务植树基地。”阿拉善盟林草局局长图布新告诉记者。

  阿拉善盟境内横亘着腾格里、巴丹吉林、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三区四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北方防沙带的重点治理区,也是我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在“三北”六期工程中承担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和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两大标志性战役任务。随着2月28日该盟2025年“三北”六期工程防沙治沙项目暨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合龙战的开工,该盟拉开了全年防沙治沙、国土绿化的大酣战。

  作为国家防沙治沙主阵地,阿拉善盟今年将接续实施“六个工程”、扎实开展“六个行动”,将以“三北”六期工程为引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计划推进11个“三北”六期工程项目,建设任务达343.77万亩,总投资37.25亿元,涵盖“河塔”片区和黄河“几字弯”片区。

  “阿拉善盟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累计防沙治沙近1亿亩。特别是2024年,1年的治沙量相当于过去5年的总和,已经在三大沙漠边缘构筑起一道绿色防线,形成了合围之势。今年,要在历年治理基础上,补齐全面合龙的最后缺口,打通全线贯通的最后断点,用1856公里的防沙阻沙带把三大沙漠紧紧围住、牢牢锁住。”图布新说。

  阿拉善盟通过多年来防沙治沙综合治理,探索形成了“人退绿进、造养结合,科学创新、因症施策,以治为用、以用促治,政府引领、社会参与,持之以恒、矢志不渝”的荒漠化治理“阿拉善模式”。全盟生态环境实现了从“整体恶化、局部高危”到“整体好转、加速改善”的历史性转变,重点区域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巨大转变。

  截至2024年底,阿拉善盟累计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9603.45多万亩,其中营造林2552.63万亩,工程固沙10.73万亩,防沙治沙115.99万亩,退牧还草6924.1万亩。全盟草原和森林资源总面积分别达到13552.05万亩和3012.0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盟初的2.96%增加到现在的8.42%,草原植被覆盖度也由不足15%达到目前的23.18%。成功阻止了三大沙漠的“汇合”势头,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形成了两条总长460公里,宽3—20公里的大型防沙阻沙“锁边”立体防护林草带,形成了“绿带锁黄龙”的壮丽景观。

  2025年,阿拉善盟将重点围绕蒙宁、蒙甘边界区域开展联防联治项目,构建环两大基地防护林草带,保护生态安全;持续巩固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建设,填补沙漠锁边空白区,阻止三大沙漠南侵东移、蔓延汇合,实现合龙目标。

  在推进防沙治沙综合治理的生态建设中,阿拉善盟紧紧围绕建设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战略目标,把沙漠生态劣势变为资源优势,依托梭梭林等丰富的沙生植物资源,向沙漠要绿色、要效益,因地制宜培育肉苁蓉、锁阳等特色沙产业,实现生态治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

  走进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巴彦乌拉嘎查人工梭梭林,只见茂密的梭梭林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上随风摇曳,让沙海焕发出勃勃生机。“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可是个好产业,近年来我们嘎查通过发展沙产业,累计人工种植梭梭25万亩,还建起肉苁蓉销售合作社,形成防沙治沙和林下经济的良性循环。今年,我们将继续扩大肉苁蓉种植面积,持续拓宽嘎查农牧民的增收路。”巴彦乌拉嘎查党支部书记潘多云说。

  阿拉善盟坚持以生态治理带动沙产业发展,目前该盟已建成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花棒采种等百万亩产业基地1个,建成10至80万亩规模人工梭梭肉苁蓉产业基地9个,封育保护恢复天然白刺3878万亩,累计人工种植梭梭1026万亩、接种肉苁蓉151.3万亩、接种锁阳52万亩,年产肉苁蓉1万多吨,年产锁阳近5900吨。全盟林草产业总产值达到199.5亿元,从事林草产业的农牧民达3万多人,户均年收入3万至5万元,部分农牧户可达到10万至30万元。

  “今年,阿拉善盟在防沙治沙的路上,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担当打好防沙治沙仗,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写好阿拉善答卷,探索出一条治沙获益、用沙发展、靠沙致富的共赢之路!”图布新表示。(记者  刘宏章)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