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甘肃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让绿色成为农业发展底色——甘肃省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保同部署同推进
2025-03-28 10:27:51来源:甘肃日报编辑:王奇英责编:赵滢溪

  原标题:让绿色成为农业发展底色——我省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保同部署同推进

  让绿色成为农业发展底色——甘肃省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保同部署同推进

智能温室大棚内蔬菜长势喜人。省农业农村厅供图

  当前,正是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全省各地抢抓农时窗口期,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保同举并重,把地膜科学使用与回收利用同部署、同推进,通过技术指导、政策激励、宣传培训等举措,全力奏响绿色发展“春之曲”。

  抢抓农时 技术送到家门口

  “加厚地膜保温保墒效果好,还能减少地膜残留,大家一定要积极使用……”在敦煌市郭家堡镇土塔村,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人员正在向种植户们讲解加厚地膜的优势和使用方法。为了抢抓农时,确保春耕生产顺利进行,敦煌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全体技术人员,分成多个小组,深入各乡镇村组,开展加厚地膜推广政策宣传和技术指导。

  在高台县罗城镇农膜兑换点,农户们按照要求井然有序地排队登记、签字、兑换地膜。镇上的农技人员现场讲解科学使用地膜的好处及注意事项,引导群众正确使用农膜,确保提高新型农膜的利用率和覆盖率。

  “现在给我们农户兑换的加厚高强度地膜,对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都挺好,污染小、方便捡拾回收,还能起到保温保湿作用,我计划今年都改用这种地膜。”常丰村村民陈增虎一边搬运地膜一边说。

  2022年起,甘肃省实施了中央财政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项目,通过政策宣传和技术指导,在适宜区域、适宜作物上推广应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推动实现地膜生产、销售、使用和回收全过程有效管理,有效提升了全省农膜残留污染防治水平。

  政策激励 科学使用助回收

  在地膜科学使用回收项目实施中,甘肃省各县区集思广益、充分实践,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不同的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推广方式,推动了全省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地膜的可回收性。

  武威市凉州区发布了2024年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项目政策明白书,凡是在凉州区政府采购的地膜供应商定点销售处购买加厚高强度地膜的,0.015毫米加厚高强度地膜每卷10千克地膜补助后价格为69元,0.012毫米加厚高强度地膜每卷10千克地膜补助后价格为75元,购买者仅需将购买凭证交由所在乡镇进行登记造册,核算覆膜面积,通过覆膜后的实地抽查验收即可获得这项优惠补助。

  临夏州永靖县订购地膜531.5吨,在供应过程中,采取“买二补一”方式进行地膜物化补助,严格要求农膜加工企业以全县地膜供销回收站为定点购销渠道,确保按时为农户和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并建立完善的地膜推广、销售台账。截至目前,已有322吨地膜顺利发放到农户手中,剩余地膜正按计划有序发放。

  天水市甘谷县对实施的旱作农业项目区发放的地膜,采用一边发放新地膜,一边回收废旧地膜的方式,按照1∶5的兑换比例开展“以旧换新”,有效提高了地膜回收综合利用工作任务的落实效率。

  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完成加厚高强度地膜推广2800万亩,全生物降解地膜推广67万亩,全省地膜科学使用和回收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2024年,全省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5.7%。

  精准宣传 环保理念入民心

  广泛的宣传是推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重要形式。春耕生产期间,各地紧抓地膜回收使用窗口期,通过抖音、快手、电视、融媒体等新型媒体和传统媒介,大力开展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政策宣传工作,对各乡镇种植大户、回收企业、回收网点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酒泉市瓜州县围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开展宣传培训85场次,印发《致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等宣传资料11500余份,向1万名农户发送定制化提示短信,宣传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政策。

  武威市民勤县结合春季生产培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宣传培训,向农民普及加厚地膜的优特点和科学使用方法,宣传加厚地膜政府补助政策,引导农户积极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

  榆中县、古浪县、山丹县、秦州区等多地组织召开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工作推进会、培训班,部署工作任务、解读相关政策、解答农户疑问、贯彻回收理念,为春耕生产保驾护航。

  随着《农用薄膜管理办法》《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等政策的深入实施,甘肃省正通过“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系统治理,让沃野良田褪去“白袍”,焕发绿色生机,努力让绿色成为甘肃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国顺)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