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直观中国     |       原创     |       印象内蒙古     |       一带一路     |       老外在内蒙古     |       103旗县
呼伦贝尔市就业促进行动夯实民生压舱石
2025-04-02 08:51:32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乌日娜责编:魏寒冰

  就业,这一关乎千家万户福祉的重大议题,始终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核心所在。它如同一条坚韧的纽带,将民生期盼与地区发展的宏伟蓝图紧密相连,共同绘制出一幅幅生动和谐的画卷。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高质量的充分就业,绝非简单的工作安置。呼伦贝尔市深入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对“六个行动”工作的部署要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企业与群众牵起求职“红丝线”,搭起用工“便民桥”,用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奋力书写着民生与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动篇章。

  以“招”为前提 夯实用工支撑基本盘

  呼伦贝尔市在就业促进行动中,为破解就业难题,精心制定了《呼伦贝尔市就业促进行动实施方案》,形成了“十四个一”任务推进清单,明确了责任单位,确保方案任务得到落实。继2024年5月发布了涵盖多项服务的《呼伦贝尔市就业创业政策落实指导手册》后,今年,呼伦贝尔市人社局为解决“对接不准,匹配不够”的问题,计划发布“六个清单”:统筹企业用工需求和群众就业意愿,建立“有活没人干”的岗位清单、“有人没活干”的人员清单、“按需订制”的培训清单、“分层分类”的政策清单、“规范统一”的服务清单、“协同部门”的责任清单,促进供需高效对接,全面夯实就业落实基本盘。

  阿荣旗积极与苏浙鲁豫皖等用工大省建立跨区域协作,通过前置岗位筛选机制确保“万余个优质岗位”的供给质量,为企业“点对点”输送务工人员,有效解决劳动力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的信息错配问题。“家门口到厂门口”的一站式服务打破传统劳务中介模式,通过组织务工直通车降低务工成本,春节后181人的三批次输送展现出政府主导的组织效能,较市场自发流动更具规模效应。扶上马还要送一程,这个旗不断完善招“工”和招“才”机制,在江浙就业地派驻厂代表形成“娘家人”机制,既是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防火墙,又是职业发展的助推器,更是情感维系的纽带,让务工人员外地就业像回家一样稳得住、留得下、有前途。

  呼伦贝尔市深知此理,巧用闲置厂房,通过改建、共建等方式,大力推动创业园等各类创业就业载体的建设与升级,为入驻企业减免租金、水电、物业等费用。“80后”刘金才,从厨师长转型为骨雕非遗传承人,便是创业园的典型受益者。“刚起步时,满心迷茫,多亏了园区平台组织的免费创业培训,还有各类国内间的交流学习活动,帮我找到了商机。”刘金才回忆时,满是感慨。通过呼伦贝尔创业园开展的外出学习拓宽了视野,促使他打造了近300款融合各地特色的产品,已实现300万创收,尤其是融合多种工艺设计的骨制餐具,一举让他的工艺品店获得“自治区级创业示范店”,刘金才精心雕琢的《水仙花》在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首次展示就备受瞩目。

奏响就业“春之声” ——呼伦贝尔市就业促进行动夯实民生压舱石_fororder_4

务工的村民在晾晒黑木耳

  目前,像刘金才这样的“自治区级创业示范店”全市已有32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家,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家,创业氛围愈发浓厚,为当地就业与经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以“四区”为保障 催生就业繁花潮

  在《呼伦贝尔市就业促进行动实施方案》中,呼伦贝尔市以牧区、林区、农区、城区“四区”为助就业精准抓手,结合各自的区域特点,在拓展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上精准发力。在牧区,紧扣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奏响“畜牧业+旅游”等多元经营的乐章,让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在林区深挖自然资源优势,构建起“林业+种植加工+旅游+手工艺”的发展模式,实现产业与就业协同共进;在农区以“特色技能+特色产业+区域协作”为抓手,描绘就业新画卷;在城区则依托零工市场与招聘会,打造“招聘+零工市场”模式,搭建起就业的桥梁。

奏响就业“春之声” ——呼伦贝尔市就业促进行动夯实民生压舱石

应聘者在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上了解岗位信息

  农区作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核心,富民产业蓬勃兴起,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扎兰屯沙果产业从种植到加工,再到举办文化节,形成完整产业链,带动众多农民就业。同时,通过东西部协作等机制,实现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创新培训模式,激发就业活力。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等地积极探索“结业即招聘”,企业走进培训现场,提供多样岗位,学员与企业达成意向,实现结业即就业。扎兰屯学员秦英华感慨:“在家门口学技能找工作,收获满满。”

  城区着力破解“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难题。海拉尔区探索“招聘+零工市场”模式,在2月21日春风行动零工市场专场招聘会上,帮扶重点群体就业,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呼伦贝尔习聘公司总经理韩晓雷称,借“春风行动”推广零工市场,提供免费服务,让零工增强就业群体归属感。像这样的模式,目前全市已建成16个规范化零工市场,形成15分钟就业服务圈,线上“星火零工就业服务平台”小程序吸引1.2万灵活就业人员注册。

  当下,呼伦贝尔市就业服务中心正积极筹备3月底的春季招聘会,海拉尔区、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三地联动,通过抖音直播带岗、“岗位+培训”“点对点”双选等创新形式,将为重点群体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以“创”为目标 收获就业“摇钱树”

  在呼伦贝尔,产业与就业、创业与就业紧密融合,高质量就业生态循环系统正良性运转。创新推出“培训+车间+零工市场”的全链条服务体系,这一举措把就业帮扶从单纯“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面点加工、太阳花制作、骨雕技艺等特色培训课程,成为就业新的着力点。

奏响就业“春之声” ——呼伦贝尔市就业促进行动夯实民生压舱石_fororder_6

鄂温克族自治旗匠辛皮具有限公司制作的太阳花

  内蒙古匠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郭春春就是这股创业就业浪潮中的受益者,她2024年收益约140万元。郭春春感慨地说:“当初外出学习网络运营,真是关键一步。掌握技巧后,订单越来越多,不仅赚了钱,还把本土文化产品销往了全国各地。”她的团队把各地民族风格与本地太阳花、皮具等文创产品相融合,创新设计理念,赢得市场。“借助‘一嘎查一品’项目,我们建立了加工车间,去年仅皮制驾驶证包和钥匙扣等这些小制作就为鄂温克牧民带来约35000元的收入,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郭春春说道。

奏响就业“春之声” ——呼伦贝尔市就业促进行动夯实民生压舱石_fororder_1

2025年呼伦贝尔市春风行动海拉尔区零工市场专场招聘会直播现场,工作人员及时解答观众疑问。

  截至目前,呼伦贝尔市人社部门建设管理的创业园、孵化基地共有13家,在孵实体户599户,当年带动就业5982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208.5万元,692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创业就业。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举办了66期培训班,培训了1733人,培训后创业469人,带动就业1410人,扩大创业者群体,进一步增强就业推动力。

  呼伦贝尔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义喜表示,锚定“六个行动”工作要求,全面推进就业促进行动,围绕企业用工需求,开展精准技能培训,实现用工与就业精准对接。同时,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渠道,与教育部门联动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借建设项目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以产业为锚,让就业之船行稳致远;以政策为帆,为就业之势蓄能添力;以创新为笔,绘就就业创业新画卷,使就业创业工作镌刻下独属于呼伦贝尔的成功范式,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就业的精彩答卷。(文/图 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