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来源:呼伦贝尔海拉尔机场
作为低空经济的主导产业,无人机产业在我国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当无人机技术在各行各业内被广泛应用,作为与无人机息息相关的民航业,是如何实现无人机技术与行业无缝对接的呢?
在呼伦贝尔机场,无人机智能巡检成为了呼伦贝尔机场向智慧机场迈进的重要一步,助力着呼伦贝尔机场安全高效运行。
用无人机打破传统巡检之困
“日常的巡检工作中最突出的两个问题就是检查效率和工作环境。”无人机智能巡检项目组负责人付振伟在介绍巡检工作时说道。受巡检位置地形和人员视觉范围的限制,巡检过程中容易出现监管盲区和死角,隐患排查工作具有一定难度。此外,呼伦贝尔的冬季室外温度基本保持在零下30度,巡检人员经常顶着寒风进行作业,人工开展一次供电线路巡检大约2小时完成,13公里的线路上,部分区域积雪厚度达到50公分,有时完成巡检后手脚已经被冻麻。正如付振伟所说,传统的人工巡检方式检查效率低、工作环境差,这两个痛点一直困扰着巡检人员,难以高质量完成本职巡查工作。
2021年,呼伦贝尔机场积极响应内蒙古机场集团科技创新工作号召,针对巡检工作中的痛点,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提出“科技技术代替人力”的想法,将无人机技术引入机场保障体系,尝试利用无人机进行巡检,传统巡检之困迎来了新的解法,“无人机智能巡检”应运而生。凭借紧跟发展潮流的思路和先进的科技手段,无人机智能巡检有效提升了巡检工作的效率并受到多方关注,最终在2021年获得“内蒙古机场集团科技创新一等奖”。
从技术升级到全面推广应用
起初,无人机智能巡检只计划应用在供电线路、助航灯光和围界等巡查项目场景,但随着无人机技术的迭代升级,呼伦贝尔机场不断探索,目前还可以实现净空巡查、跑道道面巡查、飞行区施工现场监管和无人机植保等共计10个项目场景的应用,通过对“低空+”应用场景的拓展,为机场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除了满足多场景应用外,无人机更是搭配了各式各样的科技装备。高清摄像头、红外热成像仪等多种传感器,使其能够实现广角拍摄、变焦摄像和激光测距功能等功能,快速获取目标区域的详细信息后,将信息实时传输至地面控制中心,为巡检人员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
让无人机在机场飞起来只是基础,如何让无人机在机场安全地飞才是关键。呼伦贝尔机场党委书记李新在谈到无人机智能巡检管理时说道:“硬件设备与管理制度同步适配,机场与管理单位协调联动,才能使这一创新技术提升机场的安全运行裕度。呼伦贝尔机场已经制定了详细的无人机智能运行保障流程,与空管站和空军单位搭建了有效的协调联动机制,建立了完整的应用和管理体系,目前,已经做到了无人机在机场的应飞尽飞、安全飞。”
为了深化科技创新项目的提质成果,2023年,内蒙古机场集团统筹部署,将呼伦贝尔机场作为试点单位,由集团公司统一采购无人机智能巡检服务,并在集团范围内全面推广应用。目前共有通辽、包头等5家支线机场覆盖应用,构建起了无人机科技应用的智慧生态体系。
科技应用实现效能革命
应用无人机智能巡检,最关键的优势在于对保障工作质量的提升,机场飞行区的安全管控实现从“人海战术”到“智能感知”的跨越式升级。
付振伟介绍说,采用人工方式进行供电线路巡检,需要2小时完成巡检,应用无人机后25分钟即可完成全覆盖巡检,净空巡视检查区范围内巡视时间由3小时提升至1小时。在各类应用无人机的场景巡检中,效率提升普遍在60%-80%,并且通过无人机智能巡检,对机场净空保护区内疑似超高建(构)筑物排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大幅提升,众多潜在的安全风险能够被提前发现并妥善处理,为机场的平稳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与人工巡检相比,除了提质外,应用无人机智能巡检在节约成本上也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呼伦贝尔机场无人机开展巡检工作累计飞行2591次,飞行时长累计29832分钟,较人工巡检每年节约油耗约4.8万元。而且,应用无人机智能巡检,也为机场节约了每年约64万元巡检人员的人工成本,这不仅体现了无人机智能巡检在经济成本上的巨大优势,更意味着机场在管理创新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发展低空经济和科技驱动发展的双重利好政策推动下,呼伦贝尔机场正摸索着低空经济与科技创新技术的深度融合路径。
“呼伦贝尔机场将持续深化‘无人机+’战略,以智能巡检为支点,积极探索与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撬动安全管理、运行效率、服务品质的全面升级,努力构建更加完善、高效的智慧机场运维体系。”呼伦贝尔机场总经理李鹏说。(文 伊文)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