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直观中国     |       原创     |       印象内蒙古     |       一带一路     |       老外在内蒙古     |       103旗县
内蒙古:“交能融合”让绿色能源一路涌动
2025-04-07 10:30:56来源:内蒙古日报编辑:乌日娜责编:魏寒冰

  原标题:“交能融合”让绿色能源一路涌动

“交能融合”让绿色能源一路涌动_fororder_3928162_an_1743660127063_b

新能源光储超充示范站 供图 内蒙古交通集团

  4月天气转暖,正是自驾出行好时节。走进京藏高速卓资山服务区“光储超充”一体示范站,多辆新能源汽车正在充电,这里的液冷超充技术让“一杯咖啡,满电出发”的充电体验成为现实。

  “刚显示的是40%,不到10分钟就基本满格了,充电时间短,速度快,这种超充太方便了!”刚充好电准备返回北京的车主乔玉胜对这次充电体验打了满分。

  卓资山服务区的风光储一体化项目通过建立可再生能源系统,实现了零化石能源消耗和100%绿电供应。服务区东西两侧的“光储超充”示范站均配置华为600千瓦全液冷超级群充设备一套,每套设备包含液冷超级充电桩2个、单桩双枪快速充电桩5个,共12个充电车位。服务区双侧可同时满足24台新能源车辆的电力快速补给。这里的光伏发电系统预计平均年发电量约73.23万千瓦时,平均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50吨。

  “这里的可再生能源系统,是对公共电网的有效补充,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也确保了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内蒙古交通集团高速实业公司副总经理王伟梁介绍说。

  内蒙古可再生能源丰富,近年来,内蒙古“交能融合”建设全面提速,内蒙古交通运输部门大力推动交通运输场景创新,发展光伏、风电等绿电,并通过布局新能源充电网络、建设清洁燃料加注设施、推广应用新能源重卡等,积极探索“交能融合”路径,加快形成交通产业新质生产力。

  在巴彦淖尔,沿着京新高速临白段一路前行至纳林湖附近,由光伏板集聚形成的“蓝色海洋”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纳林湖收费站与服务区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将取之不尽的太阳能这一可再生清洁能源转化为电能。在电网接入模式上,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方式,优先满足站内和服务区的自身用电需求,剩余电量则并入电网,既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又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全区风电光伏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内蒙古交通运输行业利用服务区、收费站、边坡等空间资源布局、建设新能源发电设施。目前,在巴彦淖尔市境内的服务区和收费所投建的9处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分布式光伏电站,已全部并网发电、投入运营,装机容量达到了2.41兆瓦;利用国道242巴音前达门服务区周边护坡、两侧夹道绿化带等场地,配置了3510块光伏组件,装机容量约2兆瓦,投资约1743万元。

  在包头至鄂尔多斯公路上,一辆辆新能源重卡往来穿梭,这些卡车以电力为能源驱动,可以就近在工业园区、矿区、物流园区及主要货运通道布局的新能源重卡换充电站实现快速补能。

  内蒙古天耀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晓宇算了一笔账,以6x4标重49吨牵引车、跑100公里的物流运输为例,传统柴油车吨公里能耗3.2元左右,费用为15680元;新能源电动重卡吨公里1.5元左右,费用为7350元。使用新能源电动重卡,不仅能节省一半多的资金,还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5.2千克。

  2024年,内蒙古已建成新能源重卡换充电站21座,其中换充电站10座、充电站11座。包头至鄂尔多斯、满都拉至包头、包头至大成西、准格尔旗至托县电厂建成4条新能源物流示范通道。

  为更好地服务绿色出行,内蒙古交通运输部门按照公路沿线、旅游景区、旗县主城区、乡镇建制村四大场景,逐步推动“城市面状、公路线状、乡村点状”充电网络建设,为乡村绿色出行注入“新电能”。目前内蒙古已累计建成农村牧区充电枪23972个,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全覆盖,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100%可用可查,具备条件的普通国省干线服务区、养护道班充电桩覆盖率达100%。此外加强清洁能源供应,截至2025年2月,建成液化天然气(LNG)加注站19座,已投入运营14座。

  从“一路加油”到“一秒一公里”的“光储超充”,从传统用能到光伏矩阵,从能源重载道路到零碳公路,内蒙古这片土地上的交通与能源正交织成一首绿色发展的协奏曲,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为全国“交能融合”提供“北疆样本”。(记者 高慧)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