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原创   |   文旅   |   视界   |   直观中国   |   城市远洋   |   热点专题   |   老外在湖南   
洞庭木雕,刀尖上的洞庭情
2025-04-08 13:57:34来源:新湖南编辑:周雨晴责编:尹红燕

  原标题:湖南秘技大起底⑦︱洞庭木雕,刀尖上的洞庭情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郭朵朵 通讯员 徐嵩

  “梆梆梆……”锤子与刻刀撞击木板的声响在空中回荡,木质的香气弥漫四周。王庆云眉头紧蹙,全神贯注地雕琢手中作品,刻刀游走间,一朵鲜活的荷花在木头上徐徐绽放。

  近日,记者于益阳明清古巷,拜访了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庆云,感受洞庭木雕的魅力。

  守正创新,让非遗走进寻常百姓视野

  洞庭木雕作为民间技艺传承超2000年,广泛应用于洞庭湖区域的家具、建筑以及祭祀用具制作,2021年被列入湖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024年,洞庭木雕代表性传承人王庆云评为益阳市技能大师,同年荣膺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洞庭木雕,刀尖上的洞庭情

  王庆云在工作。郭朵朵 摄

  1973年,王庆云出生于洞庭湖畔的益阳市资阳区张家塞乡,自幼便对美术满怀热忱。1995年,经亲戚引荐,他开启了两年的木匠学徒生涯,并凭借精湛手艺崭露头角,收获客户认可。但王庆云并未安于现状,在随后的七八年,辗转广东、福建等地的木雕厂,潜心钻研技艺。

  制作洞庭木雕工序繁杂,构思立意、绘画、打坯、精修、细刻、刷漆、上色、打蜡,八道工序环环相扣,马虎不得。王庆云介绍,洞庭木雕最大的特点是就地取材,本地香樟木是上佳之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王庆云的雕刻刀具多达上百种,打坯刀、撬刀、三角刀等,每种刀具的用途各不相同。雕刻工序细腻程度堪比绣花,其中最特殊的刀仅有2毫米厚。

洞庭木雕,刀尖上的洞庭情

  备受欢迎的生肖木雕文创产品。郭朵朵 摄

  前些年在外地的学习经历,让王庆云转变创作思路。他舍弃仿古设计,投身个性化加工,创造性地把原本抽象的木雕图案具象化,取材于洞庭湖畔百姓的生产生活场景,使作品更贴近大众,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洞庭木雕。王庆云满怀期待地说:“让非遗走进寻常百姓视野,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洞庭木雕,刀尖上的洞庭情

  《洞庭春韵》木雕作品。郭朵朵 摄

  王庆云耗时一年多创作的《洞庭春韵》,融合了线雕、浅浮雕、深浮雕等所有的雕刻技法,斩获2024湖南工艺美术精品展暨湖南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金奖。

  “非遗+旅游”,推动洞庭木雕传承“声声不息”

  今年1月18日,王庆云将店铺迁至位于益阳市资阳区的明清古巷,即便装修尚未完工,却已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王庆云欣慰地表示,前来参观的游客年龄跨度极大,小至被家长抱在怀中的幼儿,长至拄着拐杖的老者。

洞庭木雕,刀尖上的洞庭情

  来王庆云洞庭木雕工作室参观体验的众多游客。受访者供图

  前来参观的游客中,一个小孩坐在雕刻桌旁,身体前倾,目不转睛地盯着游走的刻刀,似乎要把这门传承技艺的门道尽收眼底。

洞庭木雕,刀尖上的洞庭情

  王庆云洞庭木雕工作室,一个小孩目不转睛地观看学生薛兴胤制作《鸢尾花》。受访者供图

  不仅如此,湖南大学、西安大学等多所高校的15名益阳籍研究生,前来开展学习与调研活动,并将洞庭木雕纳入其学术研究范畴。长沙理工大学的薛兴胤将洞庭木雕作为他的毕业论文选题,在工作室连续学习了8天,雕琢出一幅《鸢尾花》。

  王庆云的洞庭木雕工作室预计今年5月1日正式运营,规划有展览区、非遗体验区和创作交流区等,届时还将广纳学徒。

  近年来,在各级人社部门和文化旅游部门支持下,王庆云改善培训条件,增添设备,培训技术人员20余人,进社区、校园18次,举办培训班近20次,搭建起“学习、就业、创收”一体化平台。“现在,每天都有两个学生来店里向我学习制作洞庭木雕。”王庆云笑着说。

洞庭木雕,刀尖上的洞庭情

  王庆云的木雕作品《益阳明清古巷》获2020年湖南文化旅游商品大赛铜奖。郭朵朵 摄

  目前,工作室已接待游客近十万人次,三千多人参与手工体验。王庆云感慨:“古巷为木雕提供发展土壤,木雕赋予古巷生机,二者相得益彰。未来,我们还将融合AI等现代技术,推动地域文化特色留得住、传得开。”

洞庭木雕,刀尖上的洞庭情

  王庆云正在教大儿子王艺鹏如何掌握打坯的力度。郭朵朵 摄

  雨后的明清古巷,锤子撞击木块的声音从洞庭木雕工作室传出,王庆云正在教大儿子王艺鹏如何掌握打坯的力度,洞庭木雕的传承“声声不息”……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