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湖南报道(记者 曹菲 实习生 陈一琳):“咱们今天喝的茶比较嫩,而沸水它不适宜泡嫩的茶,接下来在冲泡的时候,把水流变细。这个过程中,它可以凉下至少五度。”杨清一边将清水注入盛有绿茶的容器里,一边同来客讲起泡茶里的门道。
细长的水柱在空中划出温润的弧度,蒸腾的水雾裹着茶香腾升上空,不一会儿,现场清香四溢。
从销售茶叶到成为国家一级茶艺技师,杨清走了整整9年。盏中嫩叶载沉载浮,一如杨清来时的路。
淬炼之路
在杨清的童年记忆之中,茶,是最鲜活的注脚。
“自我记事起,老宅屋前就种着两排茶树。那时候觉得这简直是‘神茶’。”袅袅升起的茶烟与过往记忆链接,拼凑出一幅清晰的画面:儿时闹肚子,奶奶便捣鼓出她的土方子——盐茶;膝盖擦破皮化脓了,用茶水冲洗伤口。泡在搪瓷缸子里清苦的茶味儿,好似还萦绕在嘴中。
国家一级茶艺师杨清 受访者供图
年幼的杨清还没有意识到,茶的种子已在心中悄然埋下。
2008年,杨清从湖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毕业,满怀憧憬地开启室内设计师生涯。然而昼夜颠倒的工作节奏逐渐侵蚀着她的生活——深夜的电脑屏幕映着杨清疲惫的脸,丈夫的呼噜声提醒着她婚姻里的时差。在持续半年的身心消耗后,杨清决定重新寻找生活的平衡点。
重新规划后,杨清成为了一名油品计量员。起初,杨清对自己的新工作充满了斗志,可两点一线的日常渐渐令杨清感到单调乏味。“没有挑战,没有创新,没有进步。”杨清又一次开始思考,自己究竟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2014年,怀揣茶理想的杨清踏上了创业征程,创立了集茶叶贸易与茶文化推广于一体的企业。创业初期的困顿藏在堆满仓库的茶箱,以及频频亮起红灯的现金流。在现实的重压下,杨清发现,单凭热爱无法托起事业理想,唯有学习真本事,才能越走越远。
杨清正和她的老师一起品老黑茶 受访者供图
自小与茶为伴的杨清,在学习茶艺上,逐渐展现出禀赋。“一款茶叶摆在我的面前,我脑子里就已经有了泡茶的逻辑。”
这种感知力在学习中愈发显现。参加茶艺研修时,她总是率先掌握要领,在这个过程中,杨清发现自己不是销售型人才,而是分享型。“在外面学习茶艺,我能很快就掌握技巧,大家就都会来问我,我也会清楚的告诉别人怎么做。”
“自幼与茶结缘,使我天然通晓茶性,学生时代培养了我的艺术思维,计量员的经历给了我严谨的态度,一路上碰到许多愿意帮助我的人,才成就了今天的我。”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杨清对自身蜕变之路的总结。
技能征途
一年的茶艺研习,不仅向杨清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也为她播下了成为茶艺师的“种子”。
起初,杨清一心只扑学习上,对各类茶艺赛事知之甚少。当授课老师和助教建议她参赛时,她只当是夸赞。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提及,她开始认真思考,最终决定报名一试。
2021年起,杨清组建了自己的训练团队,全力备战长沙市职业技能大赛。为了泡好一杯茶,杨清品评了数百种各地茶产品,历经了数千次的拿起与放下的冲泡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成功斩获长沙市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茶艺赛项”金牌。
2022年7月,杨清代表长沙市出征湖南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在为赛事作品选主题时,一部关于岳麓书院的纪录片给了她灵感,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了她的创作热情。她多次走访岳麓书院,拜访历史文化专家,草稿堆叠早已超过了手边的茶盏,最终,她将湖湘精神、岳麓书院与岳麓毛尖融为一体,创作出茶艺作品《千年学府·弦歌不绝》,一举夺得省赛金牌。
杨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上一举夺冠 受访者供图
经过三年历练,杨清从市级赛事起步,历经省级选拔,最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一举夺魁,为湖南摘得了与茶相关竞赛的首枚金牌。
“国赛胜出以后,你站上领奖台上,站在那个高度,一股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油然而生。你势必要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培养茶艺人才方面,杨清也不遗余力,处处播撒茶的种子。
2019年至2025 年,杨清共计培训1000 余名茶艺学员,其中不乏茶艺从业者与创业者。“潮宗街非遗茶空间的主理人若溪和若婉,是我去年在湖南省茶叶学会组织的安化黑茶研学班上结识的优秀学员。当时她们作为零基础的茶艺小白参加系统培训,不到一年,不仅掌握了技能,如今第二家门店都已成功落地运营。”提及这批从学会培训班走出来的创业典范,杨清的脸上难掩自豪,“看到学员们能学以致用,正是我们最欣慰的事”。
杨清正在进行茶艺教学 摄影 曹菲
此外,杨清还积极开展公益讲座,参与人群覆盖银行职员、社区再就业人员等多个群体。她深知,自己初入行时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如今,她也要成为他人的“撑伞人”,让茶香飘散到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温暖更多人的心灵。
身兼国家一级茶艺师与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湖南联络部茶艺讲师的杨清,始终秉持着“茶文化搬运工”的信念。在她看来,以专业视角正本清源是当代茶人的重要使命。
提到未来几年的职业规划,杨清轻柔的声音中透着坚定:“首先,一年至少外出学习两次,提升自己;其次,坚持技能人才培育,也要从身边做起,在社会基层做更多公益课;最后要探索茶文化的国际传播之路,让中国茶香飘向世界。”
工作室中,那株从杨清老家门前移栽来用作教具的老茶树根,熬过了生存的考验,正焕发着新的生机,扎根新土,抽枝展叶,在求知者心间播下希望,更向四方散播着馥郁茶香。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