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原创   |   文旅   |   视界   |   直观中国   |   城市远洋   |   热点专题   |   老外在湖南   
江华“一篮菜” “鲜”香飘四海
2025-11-05 11:10:35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周雨晴尹红燕

  时值深秋,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瑶乡大地。

  随着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二季晚稻陆续进入集中收割期,农户忙着收割、搬运、晾晒稻谷,守护粮食丰收成果。

  稻仓既丰,播种的希望孕育着千亩沃野。

  育种基地里,甜菜心苗一眼望不到边。秋收过后,这些菜苗将“填满”空闲的土地,待到成熟,大部分将被运往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外地区,端上各地食客的餐桌。

晚稻陆续进入集中收割期 摄影 李芳森

  近年来,江华县围绕打造百亿出口蔬菜大县的目标,积极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精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大菜园”,涵盖食用菌、鲜食玉米、甜菜心等多种“江华味道”。2024年,全县实现蔬菜出口53亿元。

  新“种子” 播撒瑶乡

  在江华瑶族自治县日日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日兴”),不少冷链货柜车正等着装上蔬菜,发往广东。

  “现在一天要装10多车、120吨左右的蔬菜运到各地。”看着江华蔬菜越卖越俏,日日兴董事长朱熙良倍感欣慰——当初“带回种子”的艰辛有了回报。

姬菇采收现场 供图 江华瑶族自治县委宣传部

  1999年,在广东深圳做蔬菜生意的朱熙良敏锐地察觉到食用菌在市场端的巨大潜力。“当时看到广东、香港对姬菇、秀珍菇这类食用菌需求很大,但深圳哪有地方种。”生在江华、长在江华,朱熙良对哺育自己长大的这片土地情有独钟。“家乡有优质的水源、适宜的气候,这就是最宝贵的资源。”

  这一年,一粒面向市场需求的“种子”,就这样在瑶乡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以前江华没有什么人种姬菇和秀珍菇,一个村顶多1到2户。”从小范围试种开始,朱熙良说服5、6户农户在土地上种下了实实在在的订单。“他们种多少,我就收多少。”3年后,一如朱熙良对市场前景最初的判断,“江华牌”食用菌顺利被端进大湾区家庭的餐桌。

  随着生产步入正轨,日日兴负责核心技术环节与品牌销售,将出菇管理环节交由周边农户,并提供全程技术指导。“一下子县里就有几十户都开始种姬菇和秀珍菇了,收都收不完。”看着县里逐渐多起来的食用菌,朱熙良觉得安心,却也开始感受到了“丰收的烦恼”。“当时市场就这么大,种多了卖不出去。”

  既要“种得下去”,也要“卖得出去”。面对两难的境地,2018年,江华“拍板决定”——要引入多个蔬菜品种供老百姓种植。

江华蔬菜种植基地 摄影 李芳森

  黑皮鸡枞菌、茶树菇、双孢菇、鲜食玉米……在日日兴的示范带领下,如今在江华的田间地头,越来越多“新鲜”品种出现,丰富着土地的“面貌”,“稻稻菜”“烟稻菜”“稻菜菇”等高效轮作模式也正改变着农民的生产方式。

  目前,该县蔬菜年产量约43.7万吨,形成了18万亩叶菜、茄果、8000万袋食用菌蔬菜产业格局。

  兴业态 “锁鲜”市场

  市场销售不停,生产车间内早已培育好的菌包也蓄势待发。

食用菌种植 供图 江华瑶族自治县委宣传部

  “我们这里一天就能制作出6万包菌包。”钻研近30年,朱熙良对农业生产的每个节拍都了然于胸:1至4月,是制菌包的最佳季节。

  “以前我们全部都是从山东买菌包。”2014年,朱熙良不再满足于仅在广东进行市场销售,将企业搬至江华。随着规模不断扩张,他细细算了一笔账。“运费加上搬运费等等,一个菌包的成本就要提高差不多8毛钱。”8毛钱,在薄利的蔬菜行业里,是不可忽略的成本节省空间。

  为了省下这笔钱,朱熙良决心在江华建立自己的菌包生产线。菌包一下线,便能快速奔赴各个生产合作社和农户的出菇房内,酝酿新一季的丰收。此外,江华的菌丰九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与长沙微生物研究院签订微生物合作研究协议,获批“食用菌菌种生产经营许可证”,在菌种来源实现零的突破。

  到了6月,玉米丰收时,朱熙良比往年多了一个“任务”——生产鲜食玉米。

  此时,农民从地里采收下来的甜糯玉米,不少第一时间都会运往朱熙良新建设投产的玉米加工生产线。去叶、修整、筛选……玉米经过简单处理后便被送入深加工车间,依次完成清洗、杀青、冷却、真空包装、蒸煮等环节。

鲜食玉米生产 供图 江华瑶族自治县委宣传部

  2024年,在江华聚力精深农业加工延链的号召下,日日兴聚焦鲜食玉米单品,开设了4条玉米加工生产线。2025年新增了一条深加工生产线,每小时可加工4.5吨成品,日加工能力达36吨。

  “从采摘到锁鲜控制在6小时内完成,深加工技术能让玉米保质期延长至18个月。”蔬菜保质期延长,出口距离不再受限,土地的增收链条也随之延长。“那时候基本上每周会向海内外市场发出3条货柜共100吨产品。”

  蔬菜包装保鲜、菌汤包生产、蘑菇酱制作……类似的精深加工场景如今在江华已不鲜见。从“一篮菜”到“一条链”,蔬菜产业提质升级的路径也愈发清晰。

  “心”护航 畅行四海

  在蔬菜种植基地,永州市田菜兴农作物种植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田菜兴”)负责人李昌鑫收获了一个好消息——在种植甜菜心的第11个年头,他的公司正式获批,成了江华瑶族自治县新的出口主体。

甜菜心育苗基地 摄影 李芳森

  “今年计划种3000亩甜菜心,年产量4500吨,准备出口1000吨。”虽是蔬菜出口的“新人”,李昌鑫却信心满满。眼下,随着晚稻收割进行,田菜兴管理的种植基地里已经种下了500亩甜菜心。“今年我还新试种了辣椒、小番茄。”

  “我们之前通过其他公司出口少量蔬菜,随着出口计划的增多,自己出口能提升利润空间。”2024年,永州蔬菜出口已占据全省总量的8成以上,而江华正是其中贡献最为突出的地区。面对日益广阔的海外市场,他决心顺势而为,进一步扩大出口规模。

  为了这一刻,李昌鑫做足了准备。

  “江华昼夜温差大、水源好……”在利好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坚持发展生态农业是李昌鑫和农户们的共识,也是必须遵循的标准。“我们种的是放心菜,也是‘品牌菜’。”

  目前,江华积极引导蔬菜企业品牌产品进入湖南省农产品身份证监管系统,全面实行农产品“身份证”管理和赋码标识,并纳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积极打造高水平农产品定量检验检测机构,形成从“一粒良种到一桌好菜”全过程可追溯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李昌鑫采摘辣椒 摄影 李媛

  “我们的菜早上摘,晚上就能上餐桌。”李昌鑫回忆,凭借着紧邻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甜菜心收获、包装后半天内就能货运到粤港澳地区,出口也更为迅速。

  凭借着全县269座共5.81万立方米的保鲜冷库,19台保有冷链车,江华进一步保障这“一篮菜”的新鲜。目前,江华通过冷链物流运输的农产品总量达3727吨。

  让李昌鑫更加坚定扩大蔬菜出口想法的正是实实在在的政策。近年来,在湖南出台的“蔬十条”基础上,江华接连制定了更为适宜“江华土地”的一系列政策,通过出台《江华瑶族自治县支持蔬菜出口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政策文件,已发放奖补资金230.605万元,从基础设施建设、车辆物流运输保障、金融支持等方面全力提升服务效能。

  此刻,江华大地上新一茬菜苗正茁壮生长,下一轮希望,已悄然播种。(文 李芳森 李媛)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