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安徽             长三角一体化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热点专题      
3年听完936本书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耳朵”饱览群书
2025-04-23 10:08:25来源:合肥在线编辑:赵春晓责编:赵滢溪

  通勤路上,总有人戴着耳机,时而微笑,时而皱眉,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晚间散步时,路人手机里传来的情感旁白与对话,也常引人侧目。很多时候,他们正“听”着有声书,在声音的世界里遨游。

  有声书深度融入“夹缝时间”

3年听完936本书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耳朵”饱览群书

  清晨七点半,合肥瑶海区的慈女士一边系围裙、插电饭锅插头,一边熟练点开手机里的听书APP。作为资深“听书族”,她的账号记录显示:三年来,累计收听时长6572小时,听完936本网络文学作品。面对海量有声书库,她有着独特筛选策略:优先选已完结作品,再按平台推荐排序挑选高分书籍,最后锁定“全本免费”标签。“我特别喜欢多角色演绎,”她展示《大奉打更人》多人剧场版的收听记录,“78万字,我42小时就‘听’完了,主播们用声音搭建起沉浸式剧场。”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有声书用户使用APP的频率中,“每天1-2次”的占比高达41.49%,凸显用户对有声书的高依赖度。此外,超36%的用户将“调整情绪”列为使用有声书的首要动机。

  “听书就像老友的深夜絮语。”在合肥高新区工作的刘先生坦言,高强度工作下,有声书成了他缓解焦虑的精神良药。如今,有声书已深度融入用户的“夹缝时间”。安徽大学大三中文系学生小雅就是典型代表:上学路上听国学,午休时“听”悬疑推理小说,睡前用《蒋勋细说红楼梦》助眠。“以前阅读需要大块时间,现在碎片时间就能利用起来。”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56%的用户选择睡前收听,40.6%在通勤时使用,运动、家务等场景的占比也在持续上升。

3年听完936本书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耳朵”饱览群书

位于合肥市新站区的新站工人文化宫职工有声图书馆(图源:安徽省总工会)

  声音匠人的创作需经历多个环节

  一本有声书从文本到音频,要经过配音、审听、后期合成等多个环节。结束一天工作后,许健总会回到家,对着专业收音设备进行有声书配音。这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研究生,深耕有声语言领域多年,白天在湖北一所大学教授配音技巧,深夜则化身“声音演员”,用磁性的嗓音演绎高尔基的《童年》。

  “从业4年多,我断断续续录了70到80本有声书。”许健的作品涵盖东西方小说、国学著作等。以《童年》为例,最终成品纯人声时长10小时,但他的录制时间长达25-30小时。“有声书文本长,创作者必须具备通读能力。”他分享经验:先速读确定情感基调,再梳理情节和人物关系,用合适的语气、音色讲述故事。

  哪种类型最难录?“国学类!”许健回忆,“里面生僻字多,得反复查资料理解大意,才能做好停连、重音处理。”录制完成后,审听环节会逐字校对,一旦出错就需返工。不过,这份工作也让他收获颇丰:既精进了专业,又“阅读”了许多没时间翻阅的著作,更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录《鲁滨孙漂流记》时,我感觉自己仿佛和主人公一起在荒岛求生,这种情感共振,就是人声演绎的魅力。”

  随着技术发展,AI朗读在有声书领域逐渐兴起。对此,许健认为,AI确实能降低成本、实现批量生产,但随着用户审美提升,始终有人偏爱真人配音。“人声更富情感,语意表达精准,艺术性更强。”

  “耳朵经济”繁荣相关产业

  有声阅读形式不断创新,AI生成技术灵活多变,“耳朵经济”蓬勃发展,不仅丰富了消费体验,更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相关产业链繁荣。

  在合肥一家书店,安徽新华音像出版社的“海螺号”系列儿童文学书籍吸引了不少小读者。书封背面“有声书扫码听”的字样十分醒目,扫码即可在公众号“蒲公英故事屋”收听专业播音员的朗读。这套丛书由中国儿童文学领军人物刘海栖主编,汇聚众多一流作家。

  “我们发挥音像出版的‘有声’优势,将纸质书与声音结合,实现融合传播。”安徽新华音像出版社社长助理兼图书编辑部主任徐卉介绍,自2020年涉足有声书领域,团队希望帮助孩子们在听书过程中学习标准普通话,接受美育熏陶。“过去声音载体是光盘、磁带,需要播放器;现在扫码就能听书,技术进步让阅读更便捷。”选配音者时,编辑会通过试听样音,判断其声音气质是否契合书籍风格。

  此外,出版社还结合安徽地方文化特色,对本土书籍进行有声化改造。例如《合肥这座城》,采用“AI配音+实体书+景区门票”的联动模式,拓展阅读场景。“国家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有声书市场前景广阔。我们的目标是让书籍融入更多生活场景。”徐卉透露,团队正在打造“四时美绘”系列书籍,以唐诗宋词中的四季为主题,结合实体书、古诗词朗诵及科普音频,带来多元阅读体验。

  记者手记:

  历史评说伴随通勤脚步,爱情故事融入家务时光,文学经典陪伴睡前时刻——有声书正以独特的方式,勾勒出全民阅读的新图景。它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知识如空气般触手可及,让思想在声波中自由流动,让碎片时间成为滋养心灵的养分。随着技术不断演进,有声书必将为阅读爱好者带来更多惊喜,持续刷新人们的文化生活体验。 (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詹慈媛/文)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