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浙江         共同富裕      |      数字浙江     |      直观中国      |      长三角      |       看浙里        
促消费 浙江如何再提速
2025-04-25 09:37:39来源:浙江日报编辑:赵春晓责编:魏寒冰

  原标题:促消费,如何再提速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之一。

  一季度,浙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9293亿元,同比增长4.5%,增速比去年全年提升0.5个百分点,消费形势回暖向好。

  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困难挑战,让消费发挥更大作用,已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

  浙江如何保持一季度的向好势头,进一步激发消费市场潜力?

  第一,稳预期。

  消费好不好,消费预期是基础和前提,这预期包括消费者对未来的收入增长预期、社会保障预期等。只有预期稳住了,消费者才愿意掏出钱包买买买。

  观察一季度各项数据,浙江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平稳向好。

  从收入看,一季度,浙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3%,实现平稳增长,收入水平居全国第三位;从消费支出看,一季度,浙江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559元,同比增长6.5%,消费支出水平居全国第三位。

  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外部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加,消费者的预期或会转弱,在消费和储蓄中更倾向存款避险。目前,有效需求不足依然是消费市场面临的现实问题。据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发布的3月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数据,3月,浙江住户存款为11515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321亿元。

  为了稳预期强信心,浙江释放积极信号。3月16日,浙江公布《大力提振和扩大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对稳就业、增收入、减负担方面出了不少实招。

  例如在稳就业方面,《方案》明确,2025年,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为80万重点群体提供就业帮扶,省外劳动力规模和省外脱贫劳动力规模分别保持在2300万人和240万人;在医疗保障方面,浙江将“为全省重点人群免费开展结直肠癌筛查”“为全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接种流感疫苗”“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

  可以预见,落实好《方案》中的各项举措,从收入、社会保障这些方面综合发力,将是接下来促消费的重点。通过举措的细化落实,让浙江老百姓在消费时减少后顾之忧,为消费市场注入更多活力。

  第二,挖存量。

  在一季度浙江消费市场中,存量市场是拉动增长的重要力量,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1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1.5%,家具类零售额同比增长18.7%。

  存量市场的盘活与政策的推动分不开。

  今年尤其是3月以来,浙江加大了以旧换新政策的宣传力度,优化工作流程,加快资金拨付,汽车、家电、3C数码等领域的以旧换新工作成效比较明显。

  浙江省商务厅数据显示,目前浙江消费品以旧换新日均资金使用量已达1.4亿元,环比3月增长40%。全省使用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资金83.4亿元,拉动消费718.8亿元。

  以旧换新仍将是二季度促消费的重要着力点。浙江将推动更多优质产品,包括符合国补品类的外贸优品进入以旧换新领域。

  同时,浙江还将着力推动餐饮消费。4月24日,2025“味美浙江”食在杭州餐饮消费欢乐市集拉开帷幕。浙江将以此为支点,推动更多餐饮活动进商场进商圈,利用餐饮消费的接触性属性带动更多线下零售。

  浙江还计划在二季度举办500场左右全省性大型促销活动,营造热烈的消费氛围,激发消费市场的活力。

  第三,找增量。

  要让消费市场实现爆发式增长,还需找到有潜力的增量市场。目前浙江消费的新增长点主要是新能源汽车,一季度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16.3%,但随着这几年的发展,该品类的增长势头已经开始放缓,接下来,还需去其他领域挖掘新的消费增长点。

  哪些领域有望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在浙江大学经济学系主任叶建亮看来,人工智能、无人驾驶、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领域不仅会在技术层面带来深刻变革,在消费层面或许也会带来重大影响,因此要鼓励新兴技术率先在消费端落地。

  浙江已在积极尝试探索。比如日前,省交通运输厅、省财政厅发布《关于公布浙江省低空经济“先飞区”试点名单的通知》,确定杭州市余杭区、宁波市鄞州区等11个地区为试点。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已逐步从“空中飞”走向“落地用”。中国民航局此前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当然,消费的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传导到消费端需要时间。比如人工智能的应用目前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要进入千家万户,还需要技术的进一步迭代更新。(记者 全琳珉)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