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新一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单,五河民歌代表性传承人薛胜友成功入选。薛胜友自幼受民歌熏陶,数十年如一日地研习、传唱、创新,他的入选为五河民歌的传承增添了新的力量。源自生活的五河民歌,如今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淮河文化中一抹亮色。
淮河之畔的蚌埠市五河县,地处南北之间,水网密布,独特的土地滋养了独特的文化。这里是中原文化、楚文化、吴文化的交汇点。历史上的兵家必争和明初的大规模移民,让不同的文化基因在此碰撞、融合,形成了当地独特的淮河文化。五河民歌就在这种交融中汲取养分,逐渐形成了自身面貌,并通过四通八达的水路传向远方。当地人性格里既有北方的爽直,也带着南方的温和,而当地世代流传的五河民歌,其朴实而动人的歌声恰是这种性情的流露。
五河当地歌谣种类不少,劳动号子、秧歌、小调、山歌、儿歌,林林总总,初步统计有180多首。其中,小调数量最多,也最有地方味道。唱法灵活,一人清唱,两人对唱,或者边说边唱,形式多样,讲述的都是身边事、心里话。听其旋律,有时平稳抒情,像微波荡漾的河水,尤其在那些唱爱情的小调里,尾音短短拖长,韵味悠长;有时又带着点“侉腔侉调”的劲儿,刚柔并济,毫不矫揉造作。它不是宏大的交响,而是田埂上、河网间的自然哼唱,是邻里乡亲口耳相传的生活旋律。
翻开旧时县志,五河民歌的印记随处可见。明代天顺年间已有记载,清代续修的志书里也写道:年关将近,“小儿打腰鼓唱山歌,来往各村”;祭祀扫墓时,“百戏竞作,举国若狂,歌舞灯采”。当地的“五河八景”,亦有四景与歌声相关——“南浦渔歌”“北原牧唱”“东沟渔唱”“西坝农歌”。歌声,早已融入了地域的日常风景。
时代变迁,民歌内容亦随之演进。革命年代,天井老区的人们唱起《抗战走上新阶段》,歌声是号角。新中国成立后,为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老艺人霍锦堂编排的对唱,后经整理加工,成为今天广为流传的《摘石榴》。《摘石榴》节奏不疾不徐,旋律起伏有致,充分展现了五河小调的特点,还曾获得“国际民歌节金奖”。除此之外,五河民歌手的身影也常出现在全国、全省的各类民歌赛事上,并屡获佳绩。
在表演形式上,五河民歌不断发展创新。《摘石榴》被编排成多人表演唱,《俺是淮河小铁匠》则将民歌元素融入民间舞蹈。五河民歌,已成为当地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
如今,为了守护好这份乡音,五河县持续努力。从政府工作报告的关注,到文化部门的搜集整理,再到《五河民歌选》的出版和数据库的建立,点滴积累,从未间断。从2007年开始,五河民歌会已成功举办九届,第十届也正在筹备之中。
传承的关键在于人。五河现有国家、省、市、县四级民歌传承人梯队,为让歌声代代相传,五河县正推动民歌走进校园、机关和社区。五河尤其注重“从娃娃抓起”,编写《五河民歌乡土教材》,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学唱家乡的歌谣。新建的县文化馆内,专门开辟了宽敞的非遗展厅,让人们能看、能听,还能现场感受五河民歌的魅力。
作为淮河岸边的歌谣,五河民歌既是历史的回响,也是鲜活的当下。只要用心呵护,悉心浇灌,这份质朴的艺术之花,定会在时光中绽放出更动人的光彩。(文 王立春 沈珺)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