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浙江         共同富裕      |      数字浙江     |      直观中国      |      长三角      |       看浙里        
2025浙江 · 杭州技能人才校企合作洽谈会举办
2025-05-14 10:36:46来源:浙江日报编辑:赵春晓责编:魏寒冰

  原标题:2025浙江·杭州技能人才校企合作洽谈会举办 校企面对面,各自看重什么

  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企业满意吗?企业看重的技能,学校课程设置时加强了吗?不如双方线下聊一聊,当场给反馈。正值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5月13日,2025浙江·杭州技能人才校企合作洽谈会在杭州市钱塘区举办。

  作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平台,我省已连续18年举办全省性校企合作洽谈会。全国138所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技工学校与304家企业人力资源等相关部门负责人面对面交流,围绕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产业领域,就共建专业、共训师资、共育人才开展洽谈对接,推动校企资源共享和技能人才跨区域培养。

  洽谈会现场也设有各类摊位,但与大众熟悉的招聘会不同,这次的“摊主”不是企业,而是各家院校。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则作为“面试官”,带着企业详情和薪酬待遇等材料,与院校寻求合作机会。

  采访现场多家院校负责人和企业后,记者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技能人才的薪酬和社会认可度正在逐年提升。

  接受采访前,杭州萧山技师学院教师傅凯杰刚婉拒了一家企业:“如果公司只是要短期培训就能上岗的普工,那并不适合我们的学生。但如果需要具备复合型技能和实训基础的技能人才,欢迎后续来我们学校的双选会进一步接洽。”

  这也是现场大部分院校教师的态度,希望帮学生找到一份有前景、有上升空间、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这份底气,来自技能人才的紧缺。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电梯维保人才就是其中的代表。一边是电梯保有量不断增长,一边是大城市老化电梯持续增多,电梯维修工成为多地紧缺工种。“我们定向培养的学生受到各大电梯企业青睐。入职后,因为平时实践课程打下了良好基础,可以比一般员工提早两个月转正,薪资上也更有竞争力。”该校学工部副部长杨乐克告诉记者。

  杭州新坐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模具技工、浙江领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测试开发工程师、中双元(杭州)科技有限公司的电器工程师……现场,不少企业为技能人才开出过万元的月薪。

  技能人才校企合作洽谈会是了解本省产业人才需求情况的重要途径,对于科学谋划专业设置,优化技能人才培养计划,提高专业适配度具有实际意义。本次活动共有93所省外院校专程赶来。当天上午,他们分批实地走访杭州多家重点企业,考察了解企业人才需求。

  在中策橡胶集团的未来工厂里,只需30秒,轮胎便由半成品滚压成胎胚。车间内,机器人随处可见,却少有工人的身影。“随着工厂智能化程度的提高,用工对操作的要求越来越低,需要的是懂得设备工艺、对安全生产有系统理解、拥有上下游产业链知识储备的复合型人才。”公司人力资源相关负责人张小坚表示。

  其他企业也对这一趋势表示认同。随着我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如今更需要不只是具备单一技能,而是既有技能又懂原理的技能人才,工业互联网、自动化控制等知识成为很多岗位的“必修课”。

  “这就是我们想来浙江看一看的理由!”南昌交通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方平告诉记者,学校通过复盘每年学生外省流向,发现浙江位列第一,“因此,我们一直在加强与浙江各地的合作,希望除了就业外,达成类似课题合作、实践协议等更深度的项目合作。”

  部分院校则看重浙江的开放水平。走访时,西安翻译学院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高晶晶尤其关注企业对海外市场的开拓:“我们的学生在掌握小语种的同时也会辅修一门微专业,更契合浙江人才需求。”

  从最初的院校企业“牵手”尝试,到如今超千家院校与企业精准对接,17年来,校企合作洽谈会已推动40余万技能人才奔赴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一线,成为产教深度融合的“金字招牌”。

  院校将企业项目搬进课堂,邀请能工巧匠走上讲台,以“项目化实训”打通理论与实践的“最后一公里”;企业则深度参与院校课程设置,定期将员工送回院校提升技能,完成从“实习即就业”到“终身技能提升体系”的转变。

  据统计,本次洽谈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1120家次,协议输送毕业生(实习生)23419人。钱塘区杭州医药港、钱塘芯谷、前进智造园三大产业平台分别与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陕西科技大学、湖北科技职业学院签订校地合作协议。(记者 蒋欣如 丁珊)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