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新生的土地。
2024年的一场洪灾,毁去了湖南资兴市州门司镇几千户村民的家园,如今已有90户在“福祥苑”集中安置点重新生活。
健辉服饰厂生产场景 摄影 李芳森
这里有获得新生的人们。
州门司镇健辉服饰厂,30多名员工里,有近30%都是残疾人,老板何华健也是残疾人,一份工作让他们获得“新生”。
“只要把他们放到合适的岗位,残疾人也能通过自身劳动来创造价值。”以残缺之身帮助残疾人群,何华健在温情生活同时,也温暖了因身体残缺而陷入低谷的员工们。
自学傍身技
“生产一件衣物用到的机器,我都会使用、维修。”健辉服饰厂生产车间,工人们正赶制一批出口欧洲的连体裤,穿梭在工位间的何华健为不同岗位的员工们解答着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展示着制衣技能的熟练。
何华健这一技之长的获得,远非衣物生产般顺畅。
“12岁的时候,我就失去了左手。”童年时代的何华健,因一场意外导致身体残缺,家庭也因巨额医药费陷入困境。“我想改善家境,就在18岁时借钱开店。”6年的时光换来的却是一场创业的失败,更让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失败的滋味虽然苦涩,但改善家庭的决心让何华健不敢停下脚步。24岁时,何华健背上双肩包、单手拎起行李,南下打工。
“残疾人找工作真不容易。”被几家工厂拒绝的何华健,联系到在东莞开制衣厂的老乡,终于得到了工作的机会。“没有一技之长,身体还有残疾,只能打扫卫生、看守大门。”可是,何华健并未止步于此。
何华健(右)在检查成品衣物 摄影 李芳森
下班后的制衣厂,工人们陆续离开,这便成了何华健学习的“课堂”:学习机器维修知识,遇到不懂的就向同事请教,反复研究机器构造和操作手册。何华健因此成为一名机器维修工。
然而,工作仍是困难重重,手被针扎上百次,留下了密密麻麻的伤痕;脚也被沉重的机器零件砸伤,疼痛难忍,他简单处理后就返回岗位。仅用一年时间,何华健便从普通维修工成长为技术主管,家里也成功脱贫摘帽。
2021年,响应回乡创业号召的何华健,在州门司镇开起了健辉服饰厂,除了希望能尝到创业成功的滋味外,何华健萌发了更大的一个“野心”。
赚钱又顾家
虽居住在5公里外的水南村,但陈菊兰却比住在工厂附近的同事都能早到。
“两个孩子都在旁边的小学念书,我得早点出发送他们。”离家不远的工作,每天都能接送孩子,谈及现在的生活,陈菊兰很是满足。
因右手残疾无法伸展,在工厂流水线上工作几年的陈菊兰,自从结婚后,便一直待在家里,成了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
在缝拉链的陈菊兰 摄影 李芳森
改变始于2023年,陈菊兰在送孩子上学时,听说何华健的工厂招收残疾员工时,她决定试一试,为丈夫减轻压力。
这便是何华健更大的“野心”——为家乡的残疾人提供就业的岗位。“这也是一个改变生活的机会,我尝过残疾人找工作的苦,希望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在何华健的培训下,陈菊兰如今能熟练使用平车,每天为上百件衣物缝好拉链。“刚开始一天只能挣到20多块钱,现在每天都能挣到100多元。其实机器的使用不难,主要是细心。”每月3000多元的工资,让陈菊兰一家的生活不再那么紧促。
“残疾人也能创造价值,承担起自己的家庭责任。”在何华健的30多名员工里,陈菊兰的工作绩效稳居前三名,超过了大部分的员工。
再“挑”家中担
对于曾能轻易搬卸上百斤重物的宋晓华来说,手脚长满结石、行走都很吃力,是一件残酷的事。
“孩子还在念书,家里开支都靠老伴在食堂工作,这让我更不能接受。”宋晓华的责任感体现在做装卸工时的毫不惜力,更体现在数十年挑起家中的重担。“现在别说挑担子了,走路都困难。”
在剪线头的宋晓华 摄影 李芳森
2021年,返乡创业的何华健在知道老乡宋晓华的心思后,便带着他一起“创业”。“查货、包装、剪线头,老宋都干得卖力。”夫妻情深,妻子也辞掉了食堂的工作,陪着宋晓华一起进厂工作。“我一个月的工资2000多元,感觉又‘挑’起了家里的‘担子’。”
根据不同的残疾情况,安排不同岗位的工作,残疾人的工作能力便能正常发挥。经过两年的发展后,何华健的工厂逐渐兴旺,年加工成衣超15万件,订单源源不断。
“300多平方米的加工车间被洪水完全淹没,4条生产线和80多套设备被冲走,好好的工厂只剩下一块招牌。”2024年,一场洪灾,让何华健多年的心血付诸流水。“我也迷茫过,但想到我们这些残疾人兄弟姐妹都能通过奋斗开启新的生活,就有了从头再来的动力。”
寻找临时厂房,挂上洗刷干净的招牌,当地党委、政府积极帮助接通水电、提供政策支持等,一件件衣物被再次生产出来,远销欧美。
今年正月初九,何华健270多平方米的新厂房,在“福祥苑”集中安置点一楼门面开工,他的健辉服饰厂成为安置点一期的“第六十一户”,继续吸纳受灾群众、残疾人及家属就业。
身体虽然残缺,生活依然可以圆满。(文 李芳森)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