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浙江         共同富裕      |      数字浙江     |      直观中国      |      长三角      |       看浙里        
浙江嵊州:一样山水别样“振兴路”
2025-05-21 09:02:21来源:新华网编辑:赵春晓责编:魏寒冰

       原标题:乡村振兴在行动|浙江嵊州:一样山水别样“振兴路”

  有人说,浙江的乡村“村村有一样,村村不一样。”一样的,是绿水青山的生态底色;不一样的,是各具特色的乡村产业。

  在绍兴嵊州,小昆村星河璀璨、西白山村茶香氤氲、水竹村艺韵悠然……这些比邻相依的村落,在共享一方山水馈赠的同时,走出了不一样的振兴之路。

浙江嵊州:一样山水别样“振兴路”

星空点亮山乡“共富图景”

  徒步爱好者的一张照片,让深藏深山的小昆村以“江南小色达”走红网络,每逢周末,观星客纷至沓来。

  “小昆村海拔在区域内相对较高、观星条件佳,光污染较少,是长三角地区难得的观星胜地。”乡村运营CEO徐骆薇介绍。

  2023年,徐骆薇携运营团队村集体成立星宿乡村强村公司,打造“星宿・小昆”品牌,以“闲置农房流转+整村改造”模式,将45处闲置农房改造成精品民宿。

  亮眼数据彰显发展成效:游客量超6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从20万元跃升至100万元以上,农文旅融合成为乡村发展引擎。

浙江嵊州:一样山水别样“振兴路”

共富市集小昆阿婆摊位游客络绎不绝。新华网发

  小昆村还创建“小昆阿婆”共富品牌,通过技能培训、举办市集,帮助老年人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5000元。

  小昆村的振兴是嵊州市共富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据了解,2024年嵊州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00余元,全市行政村经营性收入均超60万元,共富画卷正徐徐铺展。

  云雾茶香激活“绿色引擎”

  “云端之上有好茶”,这话用在西白山村再合适不过。

  “550-700米海拔最适宜龙井茶生长,咱们西白山村正好处于这个黄金区间,这就是我们茶叶品质出众的秘诀。”西白山村党总支书记徐君钗坦言,“近两年来,我们的云雾龙井年产量稳定在3000吨左右,均价可达200元每斤。”

浙江嵊州:一样山水别样“振兴路”

村民在西白山村采摘茶叶。新华网发

  凭借茶叶品质,西白山村吸引了浙江春力茶业有限公司在此扎根。

  “与传统的采摘不同,当地茶农一年能采摘五批茶叶。第一批春茶采摘后,剩余的四批茶叶被我们加工成珠茶,解决了春茶采摘后剩余茶叶的出路问题。”春力茶业董事长黄春军介绍道。目前,西白山村每年珠茶产量高达600万斤,为当地茶农人均年增收5000元。

  为了让这一缕茶香飘得更远,近年来,西白山村以“茶”为媒,打造云上茶集综合体,集茶文化主题展示区、体验区、茶室、游客集散地等多个功能于一体,创造出一个2500余平方米的独特茶文化主题体验空间,串联起生态研学、休闲度假等多元文旅新场景。

  更具创新性的是“云上一亩茶”认养模式——西白山村通过“互联网+茶园”的方式,远程认养专属茶树。“这一创新模式既拓展了茶叶销售渠道,又增强了消费者参与感,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体验。”徐君钗介绍道。

  乡土文化描绘“乡土蝶变”

  青山翠谷间,绿溪江蜿蜒流淌,这是刘文西画中的故乡——长乐镇水竹村。

  “这幅《祖孙四代》是中国当代画家刘文西于1962年创作的水墨人物画作品,其以粗犷有力的笔墨塑造了陕北高原上祖孙四代的农民群像,展现了黄土文化的坚韧与传承。”村中的刘文西美术馆内,讲解员对着研学学生娓娓道来。2024年7月开馆至今,这座白墙黛瓦的美术馆已接待游客4.16万余人次,迎来105批研学团队。

浙江嵊州:一样山水别样“振兴路”

当地学生在刘文西美术馆内研学参观。新华网发

  “我们不仅展示艺术作品,更希望成为培育乡村艺术种子的沃土。”美术馆负责人姚艳介绍,通过“艺术研学+田间课堂”的模式,美术馆不仅吸引了全国美术院校师生前来写生创作,也为当地孩子打开了艺术视野。“这不是一次‘单向输出’,而是一场乡村与艺术家的‘双向奔赴’。”

  “我们想让艺术真正扎根乡村。”姚艳表示,美术馆定期举办农民绘画培训班、非遗手作体验等活动,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截至目前,已有36位水竹村村民成为美术馆讲解员、管理员等,月均增收4500元以上。

  艺术基因正重塑村庄肌理。美术馆联动非遗匠人,将版画、扎染元素融入竹笋、香榧包装,打造溢价30%-50%的“艺术水竹”品牌。“土货穿‘新衣’,身价翻倍还供不应求。”姚艳说,“目前,我们正在筹备助农直播,届时将推出水竹村系列特产。”

  如今的水竹村,老旧的茶厂变身闻溪茶场,艺术研学与艺术乡建交融,走出了一条“以艺兴村、以文化人”的发展新路。

  监制:翁璟

  策划:马江

  采写:汪菁璐 张欣怡

  设计:汪菁璐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