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阜阳市颍泉区供销社构建“三农一生”发展模式,激活基层供销系统“一池春水”——基层供销社焕新记
供销社,这个承载着几代人集体记忆的符号,曾是乡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从油盐酱醋到化肥种子,从布匹鞋帽到农具农机,它就像一棵深深扎根乡土的“老槐树”,用茂密的枝丫荫庇着乡村的日常所需。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棵“老槐树”渐渐失去往日的繁茂。
令人惊喜的是,如今在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这棵“老槐树”又发出“新枝”。这里的供销社通过构建“三农一生”发展模式重焕生机——农资供应精准到田垄,农事服务覆盖全链条,农产品销售搭上电商快车,便民生活超市变身乡村“综合体”。这个老牌商业组织正以全新的姿态,重新扎根乡土,成为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市场主体和服务平台。
农资“集采集配”
仓储建在田间地头
5月9日,在颍泉区宁老庄镇姜堂村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钢结构仓库里堆满了化肥、农药和玉米种子。这些都是为夏种准备的农业生产资料。
2024年,这个由姜堂村供销社下设的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销售农资300吨,为村民节省3万元。“村供销社卖的农资价格便宜、送货上门,更重要的是质量可靠。”姜堂村种粮大户任向阳开心地说。
农资经营本大利薄,姜堂村怎样在保障农资供应的同时让利于民的呢?
2022年,颍泉区启动供销系统改革,构建“三农一生”发展模式,通过恢复农资供应,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提供全流程农事服务,打造便民生活超市,让基层供销网络重新焕发活力。
“这些农资是上级供销部门放在我们这里代卖的,销售的部分利润留在村里,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姜堂村供销社负责人丁文杰告诉记者,他们销售的化肥并非市面上常见的类型,而是对当地土壤成分进行检测后,由颍泉区晟焱供销社与化肥生产企业合作定制的,更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供销社从成立之初,农资供应就是其基本职能。”颍泉区晟焱供销社负责人代香莲介绍,阜阳是全省粮食种植面积最大的市,农资需求量大,因此颍泉区将恢复农资供应作为供销系统改革的切入口。
改革后,颍泉区供销系统实行农资“集采集配”,农资直接从生产工厂进入基层供销社仓库,省去中间的仓储、装卸、配送等环节,降低采购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恢复农资供应只是改革第一步。颍泉区供销系统又通过建立农事服务中心,整合各村农机具资源,为村民提供“耕种管收储销”等全流程农事服务,提高农村生产活力。
旋地40元/亩、播种50元/亩、打药23元/亩、除虫22元/亩、收割40元/亩……凭借亲民的价格,姜堂村供销社提供的农事服务深受村民欢迎。
去年底,姜堂村供销社又打造了660平方米的“供销生活超市”,供应各种生活物资。“生活超市里的物资由晟焱供销社统一配送,不仅能降低商品采购成本,还能减轻基层供销社的经济负担。”代香莲表示,生活超市产生的利润,除去财务成本外,其余全部归村级供销社。
颍泉区供销系统通过“三农一生”改革,每亩地降低生产成本40元至60元、农事服务费用60元到100元。“每年为全镇农民节本增收超300万元。”宁老庄镇党委书记赵中山表示。
拓宽销售渠道
土特产卖上好价钱
“没有卖不掉的农产品,只有卖不上价的土特产。”这是宁老庄镇曹寨村党总支书记赫金海的真切感受。
2023年11月,曹寨村供销社将当地种植的小麦、绿豆、玉米等农产品加工成真空小包装,按照不同品种组合成“五谷杂粮”大礼包再出售,实现年销售收入300多万元。
端午节即将到来,曹寨村的人们已经开始忙着包装粽子、咸鸭蛋等产品。“去年,我们靠这两样产品卖了100多万元,希望今年超过这个金额。”赫金海满怀期待地说。
颍泉区农业资源丰富,拥有多种地理标志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以宁老庄镇为例,姜堂村的小磨香油、红薯粉、土鸡蛋,许庄村的豆制品,富民村的草莓、羊肚菌,枣树行村的香椿、玉铃铛枣等,都是响当当的土特产。
依托供销社买全国、卖全国的渠道优势,这些农产品得以销往全国各地,颍泉好物、宁老庄有礼、乡阜情、淮阜情等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些特色品牌的打造,不仅为农产品打开更广阔的市场,也为当地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除了发挥好供销社的平台优势,颍泉区基层供销社还积极探索与专业直播团队合作,进一步提升土特产的知名度,提高销售利润。
枣树行村盛产香椿,每年集中上市期,价格下降,影响农民的积极性。今年,枣树行村供销社与本村的玉玲龙家庭农场合作,开启直播带货销售模式。
短短7天,香椿就卖出5000多单。“没想到香椿这么受欢迎,全村的香椿一下子卖光了。”玉玲龙家庭农场负责人张玉不无激动地说。
有了香椿的成功销售,枣树行村供销社又将目光瞄准了村里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玉铃铛枣。“玉铃铛枣是我们村名气最大的土特产,希望它能成为下一个‘爆款’。”枣树行村供销社负责人李刚信心满满地表示。
“农产品不加工,等于一场空。”农产品深加工是提升农业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颍泉区基层供销社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提升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和竞争力。
宁老庄镇梅寨村供销社投资296万元,参与位于本村的安徽省徽菜园食品有限公司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固定分红约21万元,带动发展1400亩蔬菜种植。
“我们利用供销系统渠道优势销售徽菜园公司产品,年利润近20万元。”梅寨村晟焱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负责人史永辉说。
颍泉区以创新思维重构农业价值链,以供销合作社为纽带,通过品牌包装、电商营销、产业提升等方式,推动农业转型升级,让土特产走向全国,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从“卖原料”到“卖商品”的跨越,探索出一条助农增收的发展路径。
发力乡村旅游
农文旅“融”出新天地
颍泉区供销社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依托自身独特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等新兴业态,链动一、二、三产业,促进农文旅繁荣发展。
今年“五一”假期,颍泉区宁老庄镇富民村的城野露营基地“火出圈”,累计卖出4.5万张门票,带动综合收入100万元。“预计基地全年收入将达到500万元。”富民村党总支书记付成林说。
城野露营基地占地48亩,集休闲观光、生态文化、乡村旅游、便民购物等功能于一体,有星空玻璃房、露营帐篷、露天电影、烧烤等休闲娱乐设施,让游客们在乡村田野间尽享快乐时光。
该基地由富民村供销社投资300万元建设,于2023年对外开放,现已成为周边居民游玩的好去处。
今年,富民村将结合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进一步完善露营基地设施,打造亲子乐园、高标准采摘园、研学基地、青少年素质拓展基地,提升文旅吸引力。
近年来,颍泉区供销社培育一批具有地方辨识度的农文旅项目,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把文旅产业打造成富民增收、提振消费的特色产品。
走进颍泉区中市街道街头社区的“顺河公社”,斑驳的青砖墙与现代艺术涂鸦相互映衬,小桥流水与田园风光相得益彰,再加上点缀其间的“供销”元素,共同营造出复古怀旧的浓厚氛围。
“顺河公社”是街头社区供销社在废弃敬老院基础上改造而成,提供团建研学、非遗展示、水乡游船、餐饮美食等旅游服务,2024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周边村民年均增收3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近500万元。
为推动乡村旅游由“点上开花”到“全面出彩”,去年宁老庄镇供销社与第三方公司建设废弃资源循环利用平台,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助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
如今,供销社这个曾经的老字号,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截至目前,颍泉区供销社已成立镇基层社7家、新型村基层社100家,2024年带动1700余人就业,助力农产品销售2350万元、集体经济增收700余万元,有1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营业收入过亿元。
未来,颍泉供销社将进一步健全“三农一生”发展模式,激活全区基层供销系统,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记者 安耀武 武长鹏 李鹏)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