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甘肃岷县,洮河奔涌,群山叠翠。每逢农历五六月,山野间“花儿会”此起彼伏,汉、回、藏等民族群众相聚山林,以歌传情、以曲抒怀,让千年“洮岷花儿”在高原大地绽放灼灼风华。
“二郎山的爬腰树,爬腰树上起烟雾……”高亢粗犷的歌声穿透云雾,在岷山洮水间回荡。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洮岷花儿”以质朴纯真的歌词、豪放悠长的曲调,成为当地百姓表达情感的“心上话”。这种诞生于农耕与游牧文明交融之地的民间艺术,既藏着“一生只把你缠住”的炽热情愫,也蕴含着“烟雾缠山山缠雾”的哲学意境,被学者称为“平民的诗歌”“活着的《诗经》”。
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介绍
走进“花儿会”现场,老艺人的沧桑唱腔与年轻人的活力演绎交相辉映。“花儿本源自民间,亦取自民间。”岷县文化学者张润平说,不识字的民间词作者从生活中撷取灵感,将劳作、爱情、乡愁融入唱词,让“花儿”成为记录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如今,“花儿”不仅是田间地头的即兴吟唱,更发展出独唱、对唱、帮腔等多样形式,南路“啊欧怜儿”硬朗高昂,北路“两怜儿”细腻婉转,方言俚语间尽是陇原风情。
岷县文化学者张润平
在传承中创新,于创新中坚守。近年来,岷县“花儿”不断拥抱现代艺术——钢琴版、交响版、摇滚版“花儿”相继推出,本土音乐人徐卓联合非遗传承人,将传统曲调与流行编曲结合,让古老山歌走进年轻人的“歌单”。“民间智慧是‘花儿’的灵魂,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徐卓说,他们沿着洮河边走边唱,用镜头和乐器记录下的,不仅是旋律,更是刻在岷县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文化赋能,让“花儿”从山间走向世界。岷县连续24年举办“花儿”歌手大赛,培养了100名传承人、培训500名歌手,推动学者登上联合国“花儿”论坛。每年“世界花儿 · 多彩岷州”艺术节,吸引全球研究者、歌手共赴“花儿之约”,带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秦岭之窗、青藏门户”的区位优势转化为旅游动能,高品质民宿、自驾游路线等文旅产品不断丰富,“花儿”成为联结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金色名片”。
“洮岷花儿”岷县传承人刘尕文(左) 包小菊(右)
从千年药乡到“花儿之乡”,岷县人用歌声续写着文明的脉络。正如岷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苗菁所言:“‘花儿’是生活的百科全书,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和音。”当古老的旋律与新时代的节拍共振,这朵根植于民间的艺术之花,正以永不褪色的生命力,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绽放新的光彩。(文 高亚静)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