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八百里皖江第一隧”建成通车 安徽过江隧道建设实现零的突破
7月2日上午11时,备受瞩目的“八百里皖江第一隧”——芜湖龙湾长江隧道正式建成通车。这一历史性时刻,标志着安徽过江隧道建设实现零的突破,芜湖跨江交通体系迎来全新升级,“天堑”从此化作通途。
芜湖龙湾长江隧道位于芜湖市长江大拐弯处,地理位置优越,战略意义重大。它北接江北新城龙湾路,与芜合高速、天(长)天(柱山)高速紧密相连;南接芜湖城南大工山路,经弋江路可连通宁芜高速,是芜湖乃至皖南区域快速路系统的重要骨架线路。项目总投资约55.7亿元,全长6公里,采用双向6车道标准建设,设计时速80公里。通车后,驾车从江北新区到对岸芜湖市区,通行时间从原来的40分钟大幅缩短至5分钟,极大地提升了跨江交通效率。
作为长江皖江段首条超大直径过江隧道,芜湖龙湾长江隧道的建设过程堪称一部攻坚克难的奋斗史诗。其建设面临着“长距岩高水压大、地层复杂施工难、断层破碎风险高、可燃气体滩底藏”四大世界级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曾评价其为国内乃至世界上最为复杂和困难的工程之一,也是长江地质条件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隧道。
面对巨大的风险挑战,建设者们无畏艰难,勇毅前行。他们采用“皖江复兴号”和“皖江奋斗号”两台15.07米超大直径盾构机自北向南同向掘进,与复杂地质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在1228天的施工中,建设团队先后组织召开40余次内外部专家会,对设备进行了上百项适应性改造。江底带压进仓4000余次,累计更换刀具5100余把,通过采取优化掘进参数、改造刀盘、优化刀具布置、带压进仓等一系列创新措施,首次在江底实现刀盘开口率增加、常压下滚刀闸门更换以及岩脊处理,总结形成2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成功攻克江底软硬不均复合黏性地层和断裂破碎带等复杂地质难题,为我国复杂地质条件水下盾构隧道建设增加了宝贵的技术储备,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隧道通车即进入运营,为确保安全,芜湖龙湾长江隧道打造了智慧综合管控平台,配备136个智能监控设备,实现全程实时监控。同时,建立高效消防系统,具备自动启动功能,与指挥调度系统无缝对接,能迅速响应火灾等突发情况。此外,每60米设置一处安全逃生通道,不仅有常规疏散楼梯,还为行动不便人群设计了疏散滑道,全方位保障隧道安全运营。
芜湖龙湾长江隧道的建成通车,是芜湖城市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有效提升了芜湖市的跨江交通能力,推动了江北新区的加速发展,为芜湖打造“枢纽之城”注入了新动能,对促进芜湖省域副中心建设,加快安徽长江两岸经济社会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它不仅缓解了现有交通压力,更承载着重塑经济地理版图的重要使命,将有力促进区域间经济、文化、科技等全方位的交流合作,推动物资、资本、人才等资源要素的高效流动。
未来,随着芜湖龙湾长江隧道的持续运营,它将成为芜湖经济腾飞的“加速器”,为这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铺就更加坚实的道路,也为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 孙芮)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