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四十余载,庆元“月山芽儿”以青春之名接力“月山春晚” 月明处,乡愁亮
盛夏的午后,蝉鸣阵阵。这两天,在庆元县举水乡月山村乡中心小学的老杉树下,一群孩子正手捧剧本,专注地排练着话剧。浙大城市学院工程学院爱心教育援助基地暑期社会实践队员高彤站在一旁,耐心指导着他们的每个细节。“我们此行的意义远不止于社会实践,更是肩负着村里的重托,为月山培育艺术新苗,深化年轻一代对村晚的情感认同。”高彤轻抚着孩子们的小脑袋,眼中满是自豪:“他们学得很快,等明年过年,就都是最棒的小演员了!”
月山村的后山有一弯呈半月形的毛竹林,村前的小溪也呈弧形,民居沿溪建造呈半月形,两个“半月”恰好合成一个圆月,村名由此而来。就是这样一座藏在浙西南群山中的小山村,1981年诞生了全国第一台“乡村春晚”。每年小年夜、正月初二,“月山春晚”都会准时开场,男女老少争相上台,自编、自导、自演,各施所长,用歌舞、小品等生动的表演形式把农村生活搬上舞台,质朴的乡音伴着山风回荡,吸引了四方来客,声名远扬。
2010年,“月山春晚”被列为浙江省文化厅“文化良种”培育项目,作为示范案例向全省推广,带动更多乡村举办自己的“村晚”,这一模式逐渐辐射全国,成为乡村振兴和文化惠民的典型范例。2023年,庆元“月山春晚”还被列入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将“中国式过年之文化样本”复刻在大江南北。
如今,这台承载着乡土记忆的晚会,在吸引广泛关注的同时,也成为年轻人的新乡愁。
一台晚会的跨代传承
“蛇年春晚是我们新一代‘芽儿’(指代年轻人)接棒导演‘月山春晚’的第一年,一定要办得有特色。”2024年腊月初,两位90后导演吴丽玲和李雯静早早便在“月山芽儿”微信群里开始张罗新一年的“月山春晚”。
四十五载,“月山春晚”的文化薪火始终传承不断。为了守护这份珍贵的集体记忆,一代代“月山芽儿”在台前幕后学习成长。作为将“月山春晚”带出深山的第一代“筑梦人”,土生土长的月山女儿吴艳霞,自2000年起便以超前的眼光,通过创建“月山芽儿”联络群,把月山村的大学生和外出创业打工者紧密相连,逐渐聚集培养起一批年龄涵盖80后、90后、00后的“月山春晚”主创团队,李雯静和吴丽玲便在其中。
“自小学起,我们就经常登上‘月山春晚’的舞台,长大一点,就开始帮艳霞姐筹备每年的春晚。”李雯静翻开手机相册,儿时的演出照和幕后的花絮照仍被她悉心收藏。如今的她,已经是一名优秀的舞蹈老师,可以在工作之余,用更专业的艺术视角,审视和传承这场乡村文化盛事。
“心归·源起”是她们为蛇年村晚定下的主题。在吴丽玲看来,“月山春晚”从以前简陋的美工布景到如今声光电影的华美舞台,从农村生活的自娱自乐到时代发展中无数鲜活元素的加入,每一年都在蜕变,都在追赶时尚的脚步。但无论“月山春晚”形式如何变化,终究都有一个初心——传播文化,演绎乡愁。
村庄记忆的年轻表达
“这份文化与乡愁,不仅藏在村晚的歌声舞影里,更镌刻在月山村的一桥一水中。”吴丽玲说着,目光转向村口斑驳的古廊桥,“我们村曾有‘二里十桥’的美誉,尽管岁月无情,五座古桥已遭毁损,但幸运的是,如龙、来凤、白云、步蟾和耕坑五座古廊桥依然保存完好。”话音未落,她的眼中却又染上几分惆怅:“这些廊桥陪伴我们长大,可很多人却从未关注过它们的历史,甚至连这些桥的名字都叫不全。”
作为“月山春晚”的新生代主创,吴丽玲和李雯静决心在传承的同时,进一步丰富村晚的内涵,把廊桥文化融入其中,唤起更多人深层次的乡愁记忆。
这个想法很快在“芽儿”中引发共鸣,大家伙儿纷纷各展所长,想用更有创意的节目诠释对村晚的赤忱。
寒假返乡的“00后”大学生吴菀尔,回家前便构思起了自己的村晚表演。从小在廊桥玩耍的她,对廊桥有着说不尽的童年情结。“我决定用自己擅长的短视频拍摄手法,以微电影形式讲述我眼中的廊桥。”
经过两天一夜的紧张拍摄,由吴菀尔导演、四位本村孩子参演的微电影舞台剧《桥见》成功首演,新颖的形式和真挚的表演赢得满堂喝彩。自此,廊桥与村晚的故事在新一代“月山芽儿”手上翻开新篇。
“月山芽儿”的花样接棒
那些散落在五湖四海,无法回家的“芽儿”,则通过云端观看直播、场外运营传播等方式,让乡愁突破地理阻隔,完成精神的归乡。远在瑞安市融媒体中心工作的吴苏媛,凭借专业优势,主动承担起村里视频号“月山春晚”的运营工作。“虽然回不去,但通过剪辑这些承载乡情的节目,让更多人看见家乡的美好,我仿佛也触摸到了月山的温度。”
如今,这些年轻人已然成为“月山春晚”传承赓续的中坚力量。他们既守护着传统文化的根脉,又以创新思维为其注入时代活力。历经岁月沉淀,“月山春晚”从单一演出升级为复合型文化IP,新建的月山春晚展览馆不仅完整保存着历年珍贵记忆,更孵化出“礼以月山”文创品牌,让传统文化以崭新姿态走进现代生活。
近年来,“月山春晚”通过与庆元廊桥越野赛的深度融合,还形成了常态化的文化供给,逐步实现从文化名片到文旅融合品牌的演变,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更唤醒了游子们的返乡热情。
“月山芽儿”吴学平,在结束十余年漂泊生涯后,回家创办了村里第一家高端民宿“溪岸图”,并用满墙的老照片为游客介绍“月山春晚”的发展历程。在他的示范带动下,村里的农家乐、特色民宿目前已增加至32家。随着游客的连年递增,月山村旅游总收入也实现年均增长35%以上,村集体年收入达100余万元。
当舞台的灯光再次亮起,照亮的不仅是月山的夜空,更是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寄托乡愁的明灯。这场延续四十余载的文化接力,正以青春之名续写着新的篇章。(记者 暴妮妮 通讯员 周彦 刘静琪 吴婷婷)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