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0余米海拔高原,2000余公里征途……近日,在青海省的G214国道上,3辆满载皮卡在冻土路面上留下深深辙痕。这是长沙理工大学“冰峰筑路”青藏高原交通发展观察团的首次高原征程——他们正奔赴交通运输部青海冻土研究观测基地,开展高海拔沥青暴露实验。
青藏高原地区年平均温度低,冻土广泛分布且生态系统脆弱。高海拔公路上,常因反复冻融导致路基不均匀变形,形成鼓包或坑洼。“这是一处典型的横向裂缝。”经过一段起伏颠簸的路面时,团队指导老师葛冬冬说。第一次踏上高原,直面道路病害的同学们瞬间围拢,望着裂缝里凝固着高原风霜的纹路。
成员将沥青块逐一搬运至暴露实验场地 供图 长沙理工大学
在观测基地,团队成员们抱着用于实验的方形、圆形、柱状沥青块,逐一搬运至暴露实验场地。处在缺氧环境下,成员即便脚步虚浮,仍然尽力将沥青块整齐准确地放置到位。“我们带来的自研高性能沥青材料,将在试验场开展为期一年的紫外老化、直接间接拉伸、单轴压缩实验。”团队成员邓佳荣介绍,后续,这些材料将持续经受高原强紫外线、剧烈昼夜温差及冻融循环的多重“淬炼”。
据悉,剧烈的昼夜温差是造成高原路面病害的主因之一。“我们的高性能沥青具有宽泛的服役温度区间,可抵御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葛冬冬解释。“本次暴露实验数据将用于升级改良材料配方,同时为破解冻土区道路变形、开裂等难题提供珍贵资料。”团队的研究思路是通过材料、级配优化与微观结构调控,同步提升低温抗裂与高温抗车辙性能,从根源上解决冻土路基季节性变形难题。
“此次实践后,青藏高原对我们来说再也不仅仅是地理课本上的文字概念,而是由震撼自然景观、独特文化底蕴和坚韧生命力交织的壮丽图景——而道路,正是串联这一切的脉络。”实践团成员刘杜洋在日记中写道。
未来,长沙理工大学交通学院科研团队将继续致力于破解高原冻土区道路病害难题,依托实验成果开发的高性能沥青,有望大幅提升路面的耐久性、安全性与服役寿命,为雪域高原上的天路披上“安全铠甲”。(文 陈江楠 宾俊峰)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