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湘西小城芷江,是中国抗战史上一个独一无二的地标符号。80年前的芷江,日本降使垂首签下投降备忘录,中国人民以胜利告慰英灵,世界在震颤中拥抱和平。那是一个重写历史的时刻,在芷江这个起点,中国人民以胜利者的姿态,用血与火为“和平”二字铸就了崭新坐标。
《山河铭记 和平永续》专栏今天“启程”。我们将以史料为经纬、以人物为坐标,“画”出一幅从芷江受降到今日和平丰碑的立体长卷。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节点上,让我们铭记芷江这片土地铸就的血火传奇,一起向未来递交一份永不褪色的和平宣言,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与全球携手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篇章。
一纸降书尽洗屈辱
“全面抗战起卢沟,一纸降书落芷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当时的中国抗日军事重镇——湖南芷江成为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战区的受降之地。如今的芷江,“血”字造型的受降纪念坊肃然矗立,诉说着那段气壮山河的人民抗战史。
图为受降纪念坊(芷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1945年8月21日,两辆挂着白旗的吉普车驶入芷江机场,载着刚下飞机的日本降使今井武夫一行人前往七里桥受降会场。
一路戒严,中国士兵以愤怒而克制的目光注视着缓缓开动的汽车。远处的龙津桥头,百姓们搭建起“正义大道”的牌楼,在震耳的鞭炮声中,他们的内心激荡着欢喜与悲鸣。
今井武夫等人脱帽低头进入受降会场,交出侵华日军兵力分布图,签署了投降备忘录。这一刻,中华民族始自鸦片战争的百年屈辱史终结了。
1945年8月21日侵华日军投降代表今井武夫在投降备忘录上签字(芷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日军在芷江受降并非历史的偶然。
1938年至1942年,在缺少机械设备的情况下,14个县5万多名民工用肩挑背扛的方式,拓展出一个拥有1600米长、50米宽跑道的军用机场。滚压跑道用的石碾重近40吨,全靠人工用绳索拖动。正是他们用血肉之躯铺设的芷江机场,后来成为盟军在远东地区的第二大空军基地,也让芷江这座小城化身为一座血火铸就的军事重镇。
一次修建,三次扩建。从这里起飞的战机曾奔赴各地,对日军实施毁灭性打击,而这里的军民,在日军残忍的轰炸中,仍然带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为芷江机场提供保障。
1945年芷江机场真实影像(芷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芷江军民以血肉之躯和钢铁意志,让侵略者领教了什么是愈战愈勇、什么是众志成城。1945年4月,侵华日军进攻湘西,这里的军民利用山形水势奋力阻击,历时55天,毙敌3万余人,在抗战史上书写下壮烈的一页。
在湖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张志初看来,“湘西会战应该说是对日的最后一战。(它)让日本侵略者再不敢进攻了,这就是转折。”
从湘西会战到芷江受降,这是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芷江这个地标,承载着抗日战争烽火岁月的高光瞬间,见证了中华民族尊严回归的历史转折时刻。
抗战精神砥砺复兴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
芷江这片英雄热土,史称“滇黔门户、全楚咽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1926年10月,芷江诞生了第一个共产党支部,在大革命时期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芷江播撒革命火种,留下珍贵的历史遗迹和精神财富。
任凭惊涛骇浪,屹然砥柱中流。
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战略策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芷江人民的铮铮铁骨、民族血性,汇聚在全民抗战的精神洪流中,激发出巨大的能量,为抗战胜利作出了永载史册的贡献。
现已101岁高龄的抗战老兵李福元提起80年前的抗战烽火,记忆清晰:“我们驻扎在芷江,从七月初十的晚上上的火线,打到七月十七晚上九点半,打了七天七夜……他们(日本军队)是武器厉害,不是人厉害。人呢,中国人就是比得过,我们都是不怕死去的。”
图为抗战老兵李福元(欧峰/摄)
芷江受降不仅标志着一场战争的终结,更是一个民族挺直脊梁的宣言,是东方战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庄严宣告,是中国百年屈辱史的重要转折,是中华民族从沉沦走向复兴的时空节点。
历史也深刻昭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和平文化向深向远
没有中国战场的顽强抵抗,二战的历史将彻底改写。
在芷江飞虎队纪念馆的展厅内,一件写着“来华助战洋人(美国),军民一体救护”中文字样的展品引人注目。这便是飞虎队的“血符”,也叫“救命符”。它是盟军跨国协作的典范,也是中西方反法西斯力量深度融合的缩影,凸显了芷江在二战中作为战略枢纽与和平象征的全球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芷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见证着与盟友并肩作战的“血符”、回荡过联合指挥声浪的塔楼、承载着受降荣光的旧址,三者共同构筑起了象征和平的精神坐标。
芷江凭借独特的历史资源和“根脉”,22年前打造的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持续将这个小城塑造为全球性“和平创新与对话平台”,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的和平理念。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也将迎来第六届的高光时刻。届时,中外政要、中外和平文化研究专家学者、抗战老兵、美国“飞虎队”老兵及家属、国际和平友好人士和国际友好城市代表将齐聚芷江,推动“和平文化”发展向深向远。
芷江以世界性眼光重新审视珍贵的历史资源,让这座抗战名城成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精神家园。
芷江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将地方和平发展的愿景巧妙融入全球叙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了芷江样本。
芷江以自己的语言向世界宣示:东方主战场的胜利不是终点,而是人类共同守护和平的起点。唯有铭记曾携手抵御黑暗的团结力量,才能让文明的火种永续燃烧。(央视网记者欧峰 徐偲)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