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直观中国     |       原创     |       印象内蒙古     |       一带一路     |       老外在内蒙古     |       103旗县
呼伦贝尔麦浪里的“隐形脊梁”
2025-08-11 10:36:37来源:草原云编辑:魏寒冰责编:魏寒冰

  2025年盛夏,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顶尖专家齐聚呼伦贝尔市,进行“十四五”聘期考评。呼伦贝尔农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内蒙古小麦产业体系行政首席连万全穿梭其间,迎接这些看似平凡却肩负重任的身影——他们是守卫国家粮仓的“隐形脊梁”,其智慧正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源泉。

呼伦贝尔麦浪里的“隐形脊梁”

呼伦贝尔的金色麦田。

  呼伦贝尔:春小麦的黄金摇篮

  这场会议选址呼伦贝尔,因这里是中国北方春小麦的“黄金种植带”。寒温带大陆性气候、肥沃黑钙土与充足光照,孕育出无可替代的优质麦源。2024年数据显示,当地春小麦种植面积达281万亩,占全国春小麦总面积近三分之一,产出的小麦以高蛋白、强面筋著称,是国家强筋小麦核心产区。

  呼伦贝尔春小麦筑起“三高”基石。

——高产规模高地:年产70多万吨,构筑区域粮食安全稳固屏障;

——优质强筋核心:自然禀赋造就高品质,远销黑龙江省、天津市、河南省等需求集中区;

——机械化与科技先锋:“快播、快收、快干”理念普及,全程自动化水平领先,精准农业技术规模化应用。

呼伦贝尔麦浪里的“隐形脊梁”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现场观摩特尼河农牧场公司种植的龙麦86。

  黑蒙携手:科研协作共育良种

  北纬47度,一条横跨大兴安岭沿麓的,“黄金走廊”,将黑龙江与内蒙古的小麦产业紧密相连,形成中国最优质的硬红春强筋小麦核心带。“从生态视角看,两地血脉相连。”黑龙江省农科院作物资源研究所所长、省小麦体系首席张春利的话,道出了跨省协作的深层逻辑——共享光温水土资源,共担保障国家优质麦源重任。

  早在2000年,黑龙江省农科院便聚焦呼伦贝尔,定向培育强筋专用小麦。从龙麦26到龙麦60,品种迭代之路清晰可见,而谢尔塔拉、特尼河等呼伦贝尔农场,早已成为这些品种的异地鉴定基地。“龙麦系列是两地共同培育的结晶。”张春利强调,如今呼伦贝尔小麦种植面积达黑龙江垦区的5倍(300万亩对60万亩),战略地位凸显,打破地域界限,这里已是我们育种的主攻阵地。

  科研力量在此加速汇聚: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院小麦团队成立3年成效初显;内蒙古农科院王小兵团队育成的优质彩色籽麦,填补了原料多样化空白。“八方聚力,正共建以科研为引擎的优质原料基地。”张春利说。

呼伦贝尔麦浪里的“隐形脊梁”

张春利(右)与呼伦贝尔市技术员查看小麦。

  产业攻坚:提升单产与优化品质并进

  在谢尔塔拉农场33万亩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一场“保品质、提单产”的攻坚已然展开。“优化品种株型,未来几年力争亩产千斤。”呼伦贝尔市农牧局党组成员、市农牧科学研究院院长王景顺描绘蓝图,“让土地多产优质粮,让种植者多获收益。”

  他直言,当地底气源于硬实力:常年种植面积稳居全区首位,机耕机收100%全覆盖,叠加高产创建、绿色高质高效等项目的科技赋能,为稳产高产筑牢根基。

  尽管优势显著,隐忧仍在:本土“呼字号”品种匮乏,长期依赖黑龙江支援;深加工薄弱,大量小麦以初级原料输出,高端利润流失;亩产200多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生育期短、品种资源有限、技术投入不足,是产量提升的瓶颈。”王景顺坦言。

  国家小麦体系首席专家刘录祥直指关键:加速本土化、专用化育种,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培育适配呼伦贝尔生态、兼具高产、优质、抗病(尤其抗赤霉病)的专属品种。“构建自主知识产权品种体系,是产业存续的生命线。”同时需升级储存加工环节,扶持本地龙头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打造高端品牌,将原料优势转化为市场胜势,形成“麦—粉—食”产业链闭环,释放增值红利。

呼伦贝尔麦浪里的“隐形脊梁”

刘录祥(右)在谢尔塔拉农牧场公司听取小麦种植情况介绍。

  病害博弈:科技赋能筑牢防线

  田间地头,水肥一体化、智慧农业管理系统等科技手段逐步落地,绿色综合防控体系在对抗条锈病、赤霉病上初见成效。这两种病害堪称“麦田杀手”:前者威胁叶片光合,后者污染籽粒并产生毒素。

  内蒙古农科院研究员、自治区小麦体系技术首席王小兵的日常,便是与病害缠斗。其团队在谢尔塔拉农场培育的优质彩色籽麦已崭露头角,而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精准调控水与养分,增强小麦“体质”,成为抗病稳产的智慧路径。“水肥协同是激发小麦逆境潜能的关键。”他在田间笔记中写道。

  “种粮一体化”模式被寄予厚望,其融合“技术+生产主体+装备+农服企业+市场”,但现实中科研机构、农户、合作社与企业的协作仍显松散。技术推广受信息壁垒阻碍,农业服务覆盖面有限,规模化潜力难以释放。“好技术扎根,离不开农技人员与农户间的信任桥梁。”王小兵认为,需构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联盟,打通"实验站最后一公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户注入创新底气。

  夕阳为草原镀上金红,会议讨论渐息,但关于麦种、土壤、病害的思考已化为蓝图。连万全与王小兵走向试验田,金色麦浪中,不仅有即将到来的丰收,更孕育着中国春小麦产业升级与种业振兴的希望。

  “种业等核心技术突破后,呼伦贝尔完全能从‘面积担当’升级为引领北方乃至全国春小麦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标杆’。”王小兵目光坚定。

  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地方产业雄心在黑土地交汇,一场“将好种子变成好收成、好收成变成好产业”的实践已启幕。稳面积、提单产、破种源、强加工的立体攻坚,正为中国粮食安全与农业高质量发展开辟特色路径,承载着农业由大到强的转型探索。(记者 李可新 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春莺 胡民)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