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爱心,在涌动——探访甘肃榆中山洪灾害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
8月10日中午,记者驱车赶往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高崖镇的榆中县第三中学,离老远就闻到了饭香。
窗明几净的餐厅内,受灾群众正有序就餐。食堂里,香喷喷的米饭、宫保鸡丁、菜花炒肉,冒着热气。
8月9日,在榆中县第三中学安置点,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搬运物资。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摄
食堂门口,一家爱心企业专门把拉面师傅请到安置点,正现场制作着热腾腾的牛肉面。一天能做五六百碗,全部免费。
饭还没吃完,志愿者们就支起长桌,切开一个个大西瓜,供大伙儿敞开吃。
“有米面油菜蛋奶,还有方便面、矿泉水、西瓜,各种物资很充足,大部分来自社会捐赠,完全能够满足需求。”高崖镇党委书记许立源介绍,榆中县第三中学是本次山洪灾害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目前安置着185名马坡乡马莲滩村受灾群众。
为什么选择三中作为安置点?许立源说,高崖镇紧邻马坡乡,距离比较近;学校场地充足又恰逢暑假,宿舍、食堂都能腾出来使用;再加上学校一路之隔就是榆中县第二人民医院,方便安置群众就医。
8月10日,在榆中县第三中学安置点,老人们在下象棋。光明日报记者 尚杰摄/光明图片
记者注意到,榆中县第三中学安置的受灾群众中,以老人为主。马莲滩村三社的张士国老汉,今年已经84岁,一家5口都住了进来。“走得急,东西都没带。你看,这铺盖都是政府准备的全新的,吃住不用愁,好着呢!”张士国笑着说。
69岁的张克海老人,腿疼得需要拄拐走路,医护人员专门送上常用药,让他安心住下来。为了宽慰老人们的心,镇村干部、学校教职工、社会志愿者齐上阵,组织老人下象棋、打扑克、听戏剧。
安置的群众中,还有23名儿童。志愿者们把他们编成了爱心班级,开展绘画、音乐、篮球等趣味文体活动。爱心人士还专门送来了文具大礼包,孩子们领到手后争相拆包展示。
53岁的曾茂丽带着丈夫和儿子,还有理发工具赶了过来,免费给安置点的群众理发。这位热心肠的大姐,在榆中县城开着一家理发店,当听说几个乡镇发生山洪灾害后,再也坐不住了,“咱也帮不上大忙,用手艺尽一点绵薄之力,希望老乡们越来越好”!
夜幕降临,安置点也静了下来。许立源的手机还是响个不停,又一车捐赠物资到了。(光明日报记者 尚杰 王冰雅)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