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不仅是驰名中外的生态宝库,更在新时代焕发出产业强音。近年来,呼伦贝尔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紧扣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战略任务,以延链、补链、强链为核心抓手,全力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有力促进乡村振兴。
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呼伦贝尔市玉米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在这里,玉米不仅仅是一种粮食作物,从淀粉到氨基酸,从化肥到生物制药,小小玉米粒“华丽变身”,成为出口全球的畅销产品。
走进位于扎兰屯市的阜丰集团生产车间,自动生产线高速运转,一颗颗玉米经过浸泡、破碎、过滤、浓缩等一系列操作,变身一粒粒晶莹剔透的谷氨酸钠(味精)产出。车间外,一列列货运列车缓缓驶出,将企业生产的淀粉、谷氨酸、谷氨酸钠、结晶葡萄糖、苏氨酸等产品输送到全国,并漂洋过海销往北美、欧洲、非洲、东南亚等地。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年精深加工玉米能力达到220万吨,实现年产60万吨谷氨酸钠(味精)、15万吨苏氨酸、60万吨肥料、50万吨饲料、180万吨淀粉的生产能力。
从最初卖玉米,到让玉米成为“明星产品”。这条产业链把玉米分解成可以榨出玉米油的玉米胚芽、充满纤维的玉米种皮,以及将胚乳中的淀粉进行发酵、代谢,产出食品级和工业级的黄原胶,生物发酵肥等高附加值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石油开采等领域。一粒玉米的价值在这里实现了数倍乃至数十倍的跃升,产业链条不断向高技术、高效益末端延伸。
全市玉米产业链的“强筋壮骨”从未止步。今年,扎兰屯市通过阜丰公司以商招商、以产业链招商引进了呼伦贝尔市海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5万吨新型饲用蛋白项目。该企业充分利用呼伦贝尔东北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糖蛋白渣、氨基酸尾液,以新技术生产出添加到饲料里的快速蛋白,实现替代豆粕的作用,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对呼伦贝尔生物发酵产业延链、补链、拓链、强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扩大就业规模、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玉米“链”成“黄金”大产业,玉米全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当地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拉动扎兰屯玉米种植面积由50万亩增至265万亩,带动7.5万农户实现增收致富。
在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一场围绕大豆的产业链升级战役同样如火如荼。面对国产大豆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阿荣旗以“链”为纲,深度挖掘大豆精深加工潜力,不断延长大豆产业链,在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同时,展示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潜力。
在阿荣旗豆香聚食品加工厂,忙碌而有序的生产景象映入眼帘。走进豆制品生产车间,阵阵豆香扑面而来,经过泡豆、磨浆、滤浆、煮浆、点卤、压制等工序,一块块白白嫩嫩的水豆腐就呈现在眼前。这家立足于当地大豆优势的加工厂,与地房子村的12户农民签订了约200万斤黄豆的种植协议,专注于蒙豆30和蒙豆15等高蛋白大豆品种的种植,既为深加工提供优质的大豆原材料,又保证了种植户的收益,直接带动了当地村民的就业。
今年,阿荣旗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依托,重点打造了大豆玉米看禾选种平台、大豆对症选药平台、玉米看苗选肥平台,通过引进区内外大豆玉米新品种100余个、示范大豆不同助剂6种、示范玉米新型肥料15种为农民正确选种、合理施肥、科学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从产、加、销等多个环节入手,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大豆精深加工水平,开发出多元化的豆制品产品,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沃丰生物质新材料有限公司计划与国联股份集团合作,以现有10万吨大豆深加工生产线为基础,用3-5年时间建设百万吨大豆食品粕加工基地,推动大豆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迈进。
随着一批批农业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呼伦贝尔农业产业链的“筋骨”将更为强健,“血脉”将更加畅通。为推动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呼伦贝尔市深入贯彻内蒙古自治区《关于支持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的若干措施》,通过贴息、奖补等政策手段,对符合条件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有力支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产品研发投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呼伦贝尔市推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实施方案》,鼓励支持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
农垦集团、东北阜丰、伊利乳业、晟通糖业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在呼伦贝尔市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引领作用。作为链主企业,它们凭借自身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渠道优势,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通过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和前沿技术,深入挖掘农畜产品的潜在价值,不断推出高附加值产品,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呼伦贝尔市14条产业链已汇聚17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182亿元。其中,玉米、大豆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30亿元和100亿元,成为百亿级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牧业经济发展。
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链”式思维正深刻重塑着传统农业的面貌。从一粒玉米到一瓶氨基酸,从一颗大豆到一包蛋白粉,呼伦贝尔以链式思维重塑农业价值链,在祖国北疆奋力打造融合科技、绿色与效益的现代农业发展新高地。(文 董博)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