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黄到绿 由绿而美 因美而富 内蒙古的绿色变迁
初秋的莝草山,在航拍画面里,如同一幅设色中国画——泛黄的画纸上渲染着一片片青绿。将镜头再拉近一些,满屏是整齐划一的草方格沙障,沙障里人工栽植的樟子松顽强茁壮生长,牢牢锁住流沙。
镜头闪回到2019年5月,卫星遥感图片里,这一片区域当时难觅绿色。
莝草山,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莝草山沙区总面积12.65万亩,立地条件差,治理难度大,是浑善达克沙地重度沙化集中区。2024年5月,克什克腾旗启动莝草山沙区综合治理工程。多种治理模式齐上阵,用时不到3个月,工程成为全区第一个完工的“三北”六期工程项目。
“治沙不仅解决草原沙化问题,也让农民得到收益。2024年参与治沙,我每天都有200多块钱的进账。”克什克腾旗达来诺日镇岗更嘎查牧民宝俊海说。
治沙过程中,克什克腾旗大力推广以工代赈、先建后补等机制,2024年,以工代赈带动2500余名农牧民实现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
草原得绿,百姓得利。莝草山的探索,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今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也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日子。多年来,内蒙古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高质量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实现了绿富双赢。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累计完成营造林1.48亿亩、种草3.67亿亩、防沙治沙1.85亿亩,规模居全国第一。2024年,全区林草产业总产值达1013亿元,同比增长16.2%,较“十三五”期末增幅达85%。全区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持续“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如今,荒山披上“绿装”,沙海嬗变“绿洲”,乡亲们端上“生态碗”、吃上“旅游饭”。
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的赤峰市翁牛特旗的乌白公路,2021年通车,全长91公里,横贯科尔沁沙地。公路两侧,柠条、樟子松、黄柳为沙漠穿上绿衣,这是内蒙古“以路治沙”带来的好景致。这条路,不仅是治沙的路,也是发展的路。治沙物资进入沙漠腹地,沿线4个苏木(镇)的特色产业、生态农牧业、红色研学点和特色旅游资源也被串联起来,为沙区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
30多年前的库布其沙漠腹地寸草不生,风蚀沙埋十分严重。为改变困境,当地规模化、系统化、产业化治沙绿化,发展沙漠生态光伏、生态旅游和生态农牧业等沙漠生态产业,带动沙区农牧民脱贫致富。因治沙模式和成果具有典型意义,库布其沙漠亿利生态示范区被联合国确认为“全球生态经济示范区”。2025年,库布其“光伏+治沙”工程入选生态环境部公布的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巴彦淖尔市在防沙治沙的同时,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肉苁蓉、酿酒葡萄、中药材、林果等产业,形成了基地种植、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市场营销一体化产业链,昔日“沙窝窝”变成“金窝窝”。
在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大学生王刚毕业后返乡创业投身于梭梭种植大军。“在这里搞种植,不仅每年有草原奖励补助资金和公益林补贴,还能通过种植肉苁蓉,拓宽增收渠道。行情好的时候,一年可以挣五六万元。”王刚说。
不止沙地与沙漠,草原也唱出了变奏曲。2024年以来,呼伦贝尔市提出“系统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推动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重点改革课题,科学划定禁牧区与轮牧区,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制度。陈巴尔虎旗呼和诺尔镇白音布日德嘎查阿茹贡家庭牧场的主人塔丽娅采用“家庭牧场+舍饲半舍饲”养殖模式,实现了向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模式稳步转型,并为90多户牧民提供统一社会化服务,在提高养殖效率的同时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增收的共赢。
锡林郭勒盟积极打通“生态变现”关键路径,全力推进草原保护修复,实施草畜平衡、禁牧休牧制度,通过采取对退化草场围栏封育等措施,草原植被盖度较10年前提高5.9%。同时,通过搭建多元化交易平台和创新交易模式,激活生态产品的市场活力。截至2025年6月底,锡林郭勒盟17家锡林郭勒羊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企业已与5000余户牧民签订锡林郭勒羊收购协议,锁定羊源达117.29万只。
林业碳汇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生态惠民的重要手段。“碳库”是内蒙古生态建设的一张名片,2023年至今,内蒙古向市场供给优质碳汇产品167万吨,多途径实现碳汇价值6500多万元。包头市建成我区首个碳汇交易服务中心,立足包头服务全区。包头、鄂尔多斯试点开发“碳票”18.4万吨,累计实现交易超过260万元。兴安盟与北京中关村碳汇研究院合作探索GVER(绿色自愿碳减排标准)经济林碳汇项目,推进碳汇产品多元化。
山河重塑处,北疆正青春。从黄到绿、由绿而美、因美而富,内蒙古在“绿水青山”上持续着色,在“金山银山”上重点着力,一个个“点绿成金”的探索实践,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记者 张慧玲)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