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直观中国     |       原创     |       印象内蒙古     |       一带一路     |       老外在内蒙古     |       103旗县
内蒙古呼伦贝尔阿荣旗:承北疆农耕文脉 创时代文化华章
2025-08-20 17:16:57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乌日娜责编:魏寒冰

  农耕文明,是北疆文化根深叶茂的重要源泉。近年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深挖农耕文化底蕴,从移民拓荒的坚韧到各族群众共创的智慧,从传统技艺的守护到现代产业的创新,将深厚的农耕文脉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激发产业活力的强大动能,绘就了一幅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新时代画卷。

内蒙古呼伦贝尔阿荣旗:承北疆农耕文脉 创时代文化华章_fororder_1

阿荣旗闯关东最后驿站纪念碑 齐海洋 摄

  走进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民族乡和平村,82岁的王立言老人手握一把带着山东印记的搂场耙,仿佛握住了一段沉甸甸的历史。1949年,6岁的王立言随父母“闯关东”辗转来到阿荣旗,行囊里唯有碎干粮与对生存的渴望。家中那架静静伫立的木犁,诉说着先辈们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以血肉之躯拉犁垦荒、播撒希望的拓荒史诗。正是这批“闯关东”的移民,用勤劳的双手,为这片土地开启了农耕文明的崭新篇章。

  岁月流转,木犁已退出历史舞台,但老农机具作为精神载体被精心留存。孩子们抚摸犁柄,聆听拓荒故事,老一辈的坚韧不拔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如今,年轻人操控着无人机在祖辈开垦的土地上精准作业,传统农耕精神与现代农业科技在这里完美交融,续写着阿荣旗农业现代化的传奇,为新时代农业发展注入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内核。

  乡政府工作人员赵明奇介绍说:“最早听老人讲他们闯关东来的时候这儿就只有6户人家,来了以后和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相处得非常融洽,互相学习生产生活的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都用上了先进的现代化,机械替代了牛马,就连打药都用上了无人机,各族群众互相取长补短亲如一家,日子过得越来越幸福!”

内蒙古呼伦贝尔阿荣旗:承北疆农耕文脉 创时代文化华章_fororder_2

无人机正在进行喷洒作业 喻明阳 摄

  走进阿荣旗新发朝鲜族乡的田埂上,万亩稻田如绿绸铺展,微风拂过,稻浪翻滚。80岁的朝鲜族村民南春德,3岁时随家人迁徙至此,亲眼见证了“北国江南”的崛起。

  70多年前,一批朝鲜族农民怀揣稻种与“顺时耕作”的智慧而来,扛木犁、提木桶,凿出第一方水田。汉族、蒙古族乡亲送来锄具、共挖沟渠,朝鲜族农户则手把手传授辨稻种、学插秧的技艺。各族群众心手相牵,即便亩产不足300斤,也种出了“把日子过甜”的共同期盼。 今天,智能插秧机沿着田垄穿梭,但朝鲜族“清明选种、谷雨插秧”的古老农谚仍在沿用。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从“肩挑背扛”到“智能高效”,种植技术迭代升级,不仅是农耕技艺的传承,更是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精神的生动体现,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

  南春德说:“想当年咱们种水稻期间劳力不够,是汉族老乡来帮忙种水稻,当时他们也是边学边干,后来大家一起种水稻,相处得非常好啊。过去是人工插秧,现在都用插秧机,洒药都用无人机。产量是翻番的往上翻,逢年过节的时候咱们聚在一起,又跳舞又唱歌,别提有多美了。”

  在阿荣旗柞蚕文化体验中心,3800平方米的展馆内,光影长廊生动再现了柞蚕从卵到蛾的生命历程。柞蚕养殖,由百年前“闯关东”的先民从山东带到辽宁,再扩展至内蒙古。1958年,阿荣旗开启柞蚕养殖篇章,如今已成为内蒙古最大的柞蚕生产基地、良种繁育基地和蚕茧集散地。4016把柞蚕,孕育着优质品种,预计年产商品茧600万公斤、蚕种8万公斤,产值可达2.4亿元。

  柞蚕文化体验中心,正是阿荣旗将传统农耕产业与现代文旅深度融合的典范。游客在此沉浸式了解柞蚕文化,品尝蚕桑美食,感受非遗技艺的现代转化。不仅让古老的柞蚕文化焕发新生,更拓展了产业链条,为新时代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文化赋能、产业升级”的鲜活样本。

  据柞蚕文化体验中心负责人尹俏德介绍,体检中心重点打造全产业链体验场景,让游客在这里能观察到蚕宝宝的成长,沉浸式感受生命奇妙。还可以参与定制蚕丝被,亲手赋予蚕茧新价值。今年已经接待游客超两万人次。

  农耕文明的传承,更浸润在“舌尖上的文化”中。杀猪菜的醇厚、朝鲜族打糕的软糯、桲椤叶饼的清香、火盆㸆大鹅的鲜醇,每一味美食都承载着阿荣旗农耕文化的印记,连接起游客与这片土地的情感共鸣。阿荣旗以“地理标志+文创IP”战略为抓手,打造“阿伦”“阿荣”“阿豆豆”等系列品牌,让大豆、玉米等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倍增。依托东光村、吉雅泰田园综合体等载体,构建起“春赏杜鹃插秧、夏观柞蚕吐丝、秋品丰收喜悦、冬享民俗风情”的全季旅游格局。“我们的节日·端午”、东光村旅游日、农民丰收节、农民运动会等活动,串联起非展演、美食体验等多元场景。 2025年,阿荣旗成功打造了11家特色农家小院,目前已经接待农耕主题游客约44万人次,农文旅融合带动消费达2400万元,电商直播更让特色农产品“云端”热销。这一组组数据,是阿荣旗将农耕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有力证明,彰显了北疆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建设中的强大精神动力。

  东光村村民朴香淑说:“早些年,我们盼着地里多打粮食。现在田里成了观光地。游客们一波一波地来拍照。现在家里也能办起民宿,游客进来可以吃到我们自家种的小菜。秋收的时候,游客跟着体验割稻子。我家既有土地流转收入,又有旅游民宿体验的项目分红,好几笔进账,现在我们的日子过得可红火了。”

  从拓荒到小康,从传统到现代,阿荣旗正以农耕文明为笔,以创新实践为墨,在北疆大地上书写着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的崭新篇章,让北疆文化的农耕底色愈发鲜亮。(文 李滢齐海洋吴云婷)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