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河穿县城而过,依水而生的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沉淀着水的“基因”,也孕育出逆流而上的龙舟精神。
8月26日,“龙腾潇湘”中国传统龙舟赛在此开赛,来自广东、贵州、江西、湖南等地的24支队伍共1920名运动员欢聚一堂,共同演绎一场精彩纷呈的水上竞技盛宴。
龙舟队伍在锦江河集结 摄影 李媛
作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群众自发性民间传统体育竞技活动,据史料记载,麻阳自南宋起便开始开展龙舟赛,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千载龙舟赛古韵悠长,如何唤起“青春”活力?
“赛”魅力 全民参与共狂欢
8月26日,虽是工作日,群众依然如潮水般涌上锦江河两岸,蓄势待发迎接龙舟赛的开幕。一侧的楼房上,不少民众坐在楼顶的平台上,拿着望远镜准备观赛。
民众为比赛队伍加油 供图 麻阳苗族自治县委宣传部
随着一声锣响,第一次比赛开始。河面上,龙舟如离弦之箭,劈波斩浪;鼓手槌落如雨,节奏铿锵;桨手们臂膀翻飞,激起千层雪浪。河岸上,身着家乡应援服的观众敲鼓击锣,加油声不绝于耳。
听到乡亲们的“应援”,19岁的兰里镇龙舟队队员刘浩的心情也随着鼓声雀跃起来。“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比赛,兴奋大于紧张。”虽正式接触龙舟运动仅一年,刘浩对龙舟的记忆却是从幼时就有的。“我爸爸划了二十多年的龙舟,从小就看他训练、比赛。”在父亲言传身教下,即使训练艰苦,刘浩也从不言弃。“父亲告诉我,划龙舟决不能偷一点懒,要吃得苦。”
“要把传统传承下去。”第一天的小组赛上,刘浩和父亲刘生平在同艘船上为家乡而战。“从前只有附近几个乡镇参加,现在全国各地都来竞技,麻阳龙舟的‘舞台’越来越大,我们很幸运。”在年过五旬的刘生平看来,无论规模如何扩大,这项传统运动承载的团结拼搏精神始终如一。
开幕式现场 摄影 李媛
如今,像这样的“家庭拍档”在麻阳并不少见,刘生平的父亲也曾是龙舟队队员。目前,麻阳121个村保留龙舟传统,每年吸引超20万群众参与。“麻阳的民众都是在‘爱龙舟’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麻阳苗族自治县文联主席黄泽生介绍,麻阳船运兴起和龙舟的兴盛源于锦江,苗乡人千百年来斗激流、战险滩,形成了独特的逆流竞渡文化。
根植于苗族历史,麻阳龙舟以“自发组队、全村共筹、仪式如初”为特色,村村有龙舟、户户有划手的是麻阳的常态。“村民都是龙舟队伍的‘股东’。”黄泽生介绍,此次参与比赛的麻阳队伍中,大学生划手占据近三分之一。
“赛”发展 体旅融合迎客来
夕阳西下,锦江河上波光粼粼。开幕当天的赛程结束,河面的参赛龙舟队伍渐渐散去,却未恢复平静——紧接着划来了一批“龙舟体验官”。
这支体验队伍由近百名游客和对龙舟文化感兴趣的民众组成。在安全员和教练的指导下执桨试水后,体验官们便迫不及待地跳上龙舟,化身为龙舟队的一员。“以前都是观赛,现在有机会亲自体验,就赶紧来试试。”“龙舟体验官”张群给身侧的女儿擦去汗水,转身便投入到上红仪式中去。
张群(右一)正在体验划龙舟 摄影 李媛
划至锦江鸳鸯岛,岸边,身着苗族服饰的“外嫁女”拿上红绸绑在龙舟头上,为大家加油鼓劲。“这是我们麻阳独特的‘上红文化’。”“龙舟体验官”项目负责人谭霞介绍,活动路线串联麻阳盘瓠庙、鸳鸯岛及鱼鳞坝龙舟赛道三大特色点位。游客不仅能亲身体验划龙舟,在碧波之上感受龙舟运动的活力,还能走进神秘的盘瓠庙,探寻盘瓠祭祀文化的历史底蕴,深入了解麻阳“上红文化”的独特内涵。
“这是我们为了这次龙舟赛专门设计推出的文旅项目。”谭霞说,将传统龙舟竞技与民俗文化体验深度融合,正是麻阳探索“体育+文化+旅游”融合的创新之举。“我们不仅让游客看得过瘾,更要让他们玩得深入、记得深刻。”自8月24日启动以来,该项目每天都能接待数百名游客。“未来会作为长期的文旅项目供游客体验。”
上红仪式 摄影 李媛
据悉,麻阳在比赛期间还同步开展龙舟宴村厨争霸赛、滨江月夜音乐会活动等系列文旅沉浸体验活动。除此之外,麻阳霞飞云果园、罗裙山森林康养景区等文旅点位也同步联动龙舟赛事,形成“观龙舟竞渡、感特色文化、赏田园风光” 的多维体验矩阵。
麻阳龙舟文化得以在其中得到全新的展示,也正通过文体旅联动效应集聚起一群人、带旺一座城。
龙舟一桨,划过千载时光。今日麻阳,正以全民参与的热忱、守正创新的智慧、融合发展的眼光,为这项古老运动注入澎湃的“青春”活力,让龙舟在时代的浪潮中,继续破浪前行、生生不息。(文 李媛)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