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安徽             长三角一体化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热点专题      
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黄山实践”
2025-08-27 10:23:23来源:安徽日报编辑:闫宁钰责编:赵滢溪

  原标题;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强保护——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黄山实践”

  为保护中华蜜蜂的种质资源,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洽舍乡建设了占地约10亩的保种基地;为实现肉鸭种源的自控,黄山强英鸭业有限公司培育的“强英鸭”填补了安徽省肉鸭国字号新品种的空白;为实现产业融合发展,花猪博物馆、徽州菊花圃等馆所、圃场、基地被纳入乡村旅游线路……

  农业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为探寻黄山市在保种、育种以及赏种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本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研。

  保种:为中华蜜蜂繁衍构筑“生态方舟”

  洽舍乡地处徽州区西北部的山区,森林覆盖率达89.6%。这里,拥有悠久的养蜂历史。

  “20世纪60年代,物质特别匮乏。有一年过年前,家里没有啥吃的,母亲在树洞里发现一个蜂巢,采集了40余斤蜂蜜。”洽舍乡张村村村民蒋武寿回忆,那年蜜蜂帮助全家人过了一个“甜蜜”的春节。

  蒋武寿告诉记者,洽舍乡的蜜蜂种群为中华蜜蜂,又称土蜂、中蜂,是我国特有的珍贵蜂种。

  相较于意大利蜜蜂、卡尼鄂拉蜂等近年来新引进的蜂种,中华蜜蜂因对自然环境的超强适应性及对零星蜜源的充分利用能力而备受赞誉。“中华蜜蜂主要以木本花为蜜源,其所产的蜂蜜含水量更低、更易保存、更具有药用价值。”蒋武寿说。

  19世纪后期,因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外来物种的威胁,中华蜜蜂在我国的分布区域缩小了75%以上、种群减少了80%以上。

  2022年,洽舍乡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在张村村大岭巷坞建设了占地约10亩的“中蜂保种基地”,并在基地内和村庄道路沿线种植了无患子、五倍子、枇杷、拐枣、柃木等蜜源树种1100余棵。

  除了培育适于中华蜜蜂生存与繁殖的生态环境,洽舍乡还在保种基地内配置了标准化的蜂箱、蜂具以及专门的育王框、储蜜室等。

  “蜂王每天可产卵600粒至1000粒,是蜂群繁殖的核心动力。蜂王的产卵能力直接影响着蜂群的规模和蜂蜜的产量。”洽舍乡党委副书记于智告诉记者,通过控制育王框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以及人工干预,培育的蜂王更加健壮、温顺且产卵力强,能显著提升蜂群的整体效益与稳定性。

  除了建设保种基地,洽舍乡还成立了张村中华蜜蜂养殖联盟,并制定了《皖南中蜂保种育种基地建设技术规范》。“为防止外来的蜜蜂种群混进来,我们对基地周边的外来蜂种实施劝退,并禁止养殖的中华蜜蜂进行转场。”于智说。

  依托保种基地,目前,洽舍乡的中华蜜蜂蜂群规模已从最初的300余群增长至600余群。

  据统计,目前黄山市共有省级以上种质资源保护圃(场)10个,累计收录农作物种质资源300余份、林草种质资源300余份、农业微生物菌株60余株。“我们还抢救性收集了短萼黄连、新安江水牛等珍稀种质资源412份,并开展了菌圃灵芝驯化、碧山萝卜复壮、祁门小红桔改良等工作。”黄山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朱洪平说。

  育种:外资断供逼出白羽肉鸭“中国芯”

  省级畜禽核心育种场、国家水禽核心育种场、国家水禽良种扩繁推广基地……走进位于休宁县万安镇的黄山强英鸭业有限公司,墙上悬挂着的一块块育种标牌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一只种鸭苗的价格在400元左右,公司每年从外资企业引进种鸭苗需要花费1000余万元。”强英公司技术总监汪加发这样解释育种的初衷。

  强英公司成立于2005年,专门从事白羽肉鸭的养殖。2009年,为破解种鸭受制于人的难题,强英公司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启动了白羽肉鸭新品种的培育工作。

  2019年,听闻强英公司正在培育种鸭,出售种鸭的外资企业提出:“只要强英公司停止育种,所有育种方面的投资由其来补偿。”

  遭到强英公司的拒绝后,这家外资企业立即停止向强英公司供种。“我们订购了7个批次的种鸭苗,对方在供了3个批次后,就不再供种了。”汪加发说,公司不得不加快种鸭的培育步伐。

  2020年12月,由强英公司与安徽农业大学共同培育的“强英鸭”,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强英鸭”不仅填补了我省白羽肉鸭国字号新品种的空白,还连续三年入选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生长速度、饲料转化效率等指标,与外资公司的种鸭苗基本持平;环境适应性、抗病能力等特性,优于外资公司的种鸭苗。”汪加发说。

  目前,“强英鸭”父母代种鸭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35%,2024年销售收入达2.18亿余元。

  在培育“强英鸭”过程中,强英公司还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先后申请发明专利14件、实用新型专利14件、软件著作权10件,并牵头制定了2项安徽省地方标准。

  据统计,目前黄山市共有43个种植业品种通过安徽省品种委员会审定。其中,中药材21个、水果12个、水稻6个、蔬菜4个。“全市茶树良种繁育基地总面积约200亩,年销售约300万株茶苗,种苗自给率达100%;黄精每年育苗1500万株,种苗自给率达98%。”朱洪平举例说,该市还在土著鱼类的繁育和新品种选育方面发力,全市年产光唇鱼种苗1000余万尾、“新安斑鳜”鳜鱼种苗190余万尾。

  赏种:皖南花猪“拱”出一座博物馆

  “猪,也有博物馆?”

  “是的,就在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

  来到黄山市乌金园猪文化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幢三层徽派建筑。

  “这座博物馆是一家经文物部门批准的民营猪文化主题博物馆。”据馆长程小发介绍,博物馆占地450平方米,由3个展厅和1个生态养殖活体展示区域组成。

  今年57岁的程小发从小便与猪结下不解之缘。“我父亲养了一头种猪, 耳濡目染之下,我便对猪的配种知识有所了解。”程小发说,长大后其干起了生猪养殖与屠宰。

  起初,程小发养殖的主要为皖南花猪。“皖南花猪非常耐粗饲料,米糠、山芋、南瓜等青饲料的比例可以高达80%。”程小发说,皖南花猪还有繁殖性能强大、肉质好和适应性强等优点。“但皖南花猪的生长周期长,要一年左右。”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杜洛克猪、长白猪等“洋猪”的到来,皖南花猪的饲养规模越来越小,甚至一度濒临灭绝。

  2004年,程小发开始到处寻找纯种皖南花猪,并创办了皖南花猪保种场,逐渐打造出集保种、养殖、屠宰、加工与销售的全产业链。

  在此过程中,程小发收集了大量与猪有关的石刻、票据、文献等藏品,并于2011年创办黄山市乌金园猪文化博物馆。

  “馆内收藏猪文化相关展品486件(套),涵盖历史文献、民俗器物及艺术品等类别。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讲述了猪的历史文化、进化演变、民俗传统、品种保护、产业发展等。”程小发说,博物馆的宗旨是“以猪为媒、以文会友、传播猪文化、做深猪产业”,开馆以来已免费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

  除了黄山市乌金园猪文化博物馆,黄山市还有黄山徽茶文化博物馆、徽州菊花圃、皖南中蜂科普文化馆、黄山蕲蛇博物馆等与种质资源相关的馆所。

  “我们将这些馆所、圃场、基地等纳入乡村旅游线路,每年累计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朱洪平表示,今年黄山市拟制定出台《黄山市“十五五”徽菜食材种质资源保护提升工程实施方案》《黄山市皖南花猪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年—2027年)》等多项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相关制度文件,从创新保护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做大种业企业等方面,为保障粮食安全和特色产业发展奠定种源基础。(记者 袁中锋)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