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歙县徽州古城鱼灯夜游、黄山市屯溪区花山谜窟探秘,到淮南八公山夜游环线、安徽博物院首个江淮楚文化主题XR大空间体验项目《寿春楚歌》……安徽文旅正通过沉浸式旅游体验,唤醒游客深层情绪,实现从服务到体验的快速跃迁。
所谓沉浸式旅游体验,即通过全景式的视、触、听、嗅觉交互体验,使游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近年来,旅游方式早已从过去的观光旅游转变为休闲度假游,从“快走快游”转变为“快走慢游”。人们的消费重心正从“购买商品”向“购买感觉”转变,映射到文旅市场,便是消费需求日益个性化、多元化,更加凸显情绪价值的满足。
如何把“慢游”变为“停留”,把“流量”变为“留量”?当务之急就是要开发更多富有历史人文气息的精神和感官层面的体验产品。
随着互联网技术迭代升级,高科技手段推陈出新,打造多元化、个性化的体验产品成为可能。
在歙县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内,戴上专业VR眼镜,无论是茂密的原始森林,还是活跃其中的史前生物,无不以逼真的三维画面呈现在眼前。博物馆还设置了学方言、拼古建等互动区域,以科技赋能博物馆服务,满足游客的多元需求,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在霍山县六万情峡景区大型实景演出现场,声光电的综合运用,让游客在仿真的环境中充分感受舞台上的每一个细节。台上台下还可以实时互动,游客既是观众又是演员,完全融入情节中去,体验感爆棚。
歙县、霍山的沉浸式体验产品,精准契合了年轻群体的需求。数据显示,2024年的出游人群中有超过70%的消费者年龄介于19岁至35岁之间,沉浸式体验带来强烈的感官愉悦,成为年轻人的出游动力。
中国旅游研究院专项调查显示,85.5%的游客体验过沉浸式旅游活动。歙县、霍山等地将山水、园林、古街、游船都化作“戏台子”,游客既是看客,也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参与者和历史文化现场的“在场者”。
如今,文旅发展正从看“风景”变为看“场景”。但要推进“沉浸+”,还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避免内容同质化、炫技化等问题,必须深耕文化IP开发与原创作品培育,以数智化赋能安全性和舒适性,让沉浸式文旅“出彩”又“出圈”。(文 张敬波)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