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质量强省 富民兴陇——2025年主流媒体‘质量甘肃行’”采访团走进白银有色集团铜业公司(以下简称“铜业公司”)。在这座诞生于国家“一五”时期、见证白银市“因企设市”历程的老牌国企里,智能生产管控中心的数据实时流转,第四代白银炉的“数智大脑”高效运转,智能立体库的无人行车精准作业——这些质量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实践,不仅让企业焕发新生,更成为白银市工业转型、甘肃省“质量强省”战略落地的生动注脚。
20万吨阴极铜电解车间 供图 白银有色集团铜业公司
工艺突破 为甘肃有色产业树技术标杆
“以前靠人工巡检,炉内温度、熔体成分全凭经验判断,现在用数模控制和红外测温,数据实时采集调控,冶炼全程自动化。”在白银炉放渣口,铜业公司熔炼车间副主任金锋的话,道出了“白银炼铜法”的蜕变。作为我国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铜冶炼技术,“白银炼铜法”经数智化升级后,第四代白银炉在炉型、自动化控制等六方面实现突破,生产效率与技术指标跃居国际先进水平。
闪速炉中控室 供图 白银有色集团铜业公司
这一突破对甘肃有色金属产业意义深远。作为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甘肃长期面临“资源丰富但技术附加值低”的困境。铜业公司的实践,不仅将“白银炼铜法”打造成行业标杆,更通过技术输出与标准制定反哺全省产业,为甘肃乃至全国有色冶炼企业提供了“质量范本”。截至2025年,其母公司白银有色集团累计参与国家及行业标准制修订50余次,现行有效标准47项,将“白银技术”转化为推动产业升级的“甘肃力量”。
数智转型 激活白银老工业基地新动能
白银市因矿得名、因企设市,曾因“一五”时期156个重点项目之一的白银有色金属公司而兴盛,也一度因传统工业转型滞后面临发展瓶颈。现在,铜业公司的“三化”改造,正为这座老工业城市注入新活力。
在生产管控中心,一块智慧大屏实时呈现16个铜精矿配料仓的料位变化,皮带机运行数据、物料计量信息动态更新。“过去人工送样检测要两小时,现在用LIBS技术3分钟出结果,数据实时调整生产参数。”铜业公司冶炼智能工厂项目办公室主任欧阳赟介绍,这套“智慧大脑”让生产效率提升30%,故障响应速度提高80%。而在智能立体库,检验中心区域技术主管王彬给出的一组数据更具说服力:存储能力从1100吨提升至4900吨,日打包量从750吨增至1300吨,岗位人员却从70人减至17人。
铜业公司的转型不是个例。作为白银市工业体系的核心企业,其智能化实践带动了当地上下游产业协同升级——长通电缆等4家配套企业获评甘肃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甘肃德福公司同获“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称号,形成“龙头引领、集群发展”的工业新格局,推动老工业基地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型。
质量惠民 从企业发展到民生改善的甘肃实践
“质量不是选择题,是生存发展的必答题。”铜业公司质量主管胡银泰的这句话,背后是企业对“质量惠民”的坚守。从2000年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到2017年实现质量、职业健康、环境“三标合一”,再到2021年设立首席质量官行使“一票否决权”,铜业公司的质量管控已延伸至生产全链条——四九金、四九银品级率连续35个月保持100%,阴极铜A级品率提升13%,工业硫酸合格率稳定100%。这些指标不仅意味着产品竞争力,更关联着产业链上数千户家庭的生计。
在铜业公司内部,其母公司白银有色集团14608名在职员工的收入随企业效益同步增长,2024年职工收入较2018年实现翻番,兑现了“四个倍增”目标中“职工收入倍增”的承诺。更值得关注的是,企业累计投入13亿元用于环保治理,东大沟重金属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外排废水回用率达96%,实现了“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践行了甘肃省“生态强省”与“质量强省”协同推进的发展理念。
厂区图 供图 白银有色集团铜业公司
以企为镜 看甘肃“质量强省”的实践路径
从铜业公司的智能车间到白银市的产业集群,再到甘肃省的有色产业升级,这家老牌国企的质量实践,恰是甘肃“质量强省 富民兴陇”战略的微观缩影。它证明:质量不仅是企业的生命线,更是区域发展的强引擎——通过技术突破提升产业竞争力,通过数智转型激活老工业基地动能,通过质量管控实现“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生态改善”的多赢,这正是甘肃从“通道经济”向“质量经济”跃迁的核心路径。
正如“质量甘肃行”活动所倡导的,铜业公司的故事不是孤例,而是甘肃众多企业以质图强的缩影。在这条道路上,甘肃正以“强企、强链、强县”为抓手,将质量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甘肃篇章筑牢“质量根基”。(文 赵秀娟)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