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随着“湘超”比赛的日趋爆火,一股足球热也在湖南邵阳新邵县校园席卷。“看了湘超联赛,现场的氛围、球员们的拼搏精神都让我特别震撼。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足球的魅力,希望有一天,我也能站在湘超的赛场上,为学校和家乡争光!”新邵一中女子足球队队员陈巧玲的话语里满是激动和向往。
足球队队员在校园里训练。 摄影 孙咏梅
近年来,新邵县教育局着力构建小、初、高“一条龙”校园足球人才贯通培养模式,不断深化体教融合、完善竞赛体系、推进教学改革,持续扩大校园足球的普及面。如今,“人人爱踢球、班班有球迷、校校有球队”的局面悄然形成,浓厚的足球氛围遍布校园每一个角落。
在少年心中种下“绿茵梦”
“动起来!跟上!”“快传!快传!”9月18日下午,在新邵县酿溪镇第三完全小学的绿茵场上,16名小球员正在教练的带领下进行传接球、战术跑位、分组对抗等系统训练。
进球时的欢呼声不时响起,汗水浸湿的球衣下,跃动着一座城市里关于足球的梦想。“每天放学后踢足球,和队友们一起训练,感觉很快乐!”五年级学生周煦博感慨。
学生正在进行足球训练。 摄影 孙咏梅
自2015年评为全国足球特色学校以来,酿溪镇第三完全小学始终坚持“人人爱踢球、班班有球队、年年办联赛”的办学特色。目前,学校有近半数学生参与足球运动,校队拥有30余名正式球员,各年级足球社团总人数超过200人。“我们保证低年级每班每周至少有一节足球专项体育课,其他年级开设足球选修课。”该校校长孙先林介绍,学校还自编了足球校本教材,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发了足球游戏教学法,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快乐中接触足球、培养兴趣。如今,每年举办的班级足球联赛已成为孩子们展现自我、锤炼意志的重要平台。此外,学校建设8人足球场和配备专业器材、聘请专职足球教练,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学习与踢球两不误”的基本原则,全面推进校园足球活动。
酿溪镇第三完全小学只是新邵众多学校发展足球的一个缩影。目前,新邵县共有21所全国足球特色学校,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为了实现足球的全面普及,新邵县强力推动足球进课程表、进大课间、进课外活动,有效扩大了参与面,使足球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在不少孩子心中种下了“绿茵梦”。
今年10岁的肖嘉葳是酿溪镇第三完全小学足球队的一员,从一年级开始踢球的他,参加过不少县级联赛,已是队中的一名“老将”。谈起心爱的足球,他眼神发亮:“看了‘湘超’比赛,觉得哥哥们踢得真是太酷了!我要以他们为榜样,更加刻苦地训练和学习,争取将来成为一名职业球员,为国争光!”
与球共“舞”,绽放青春光芒
“队员们坚持每周七天不间断训练:早晨六点二十开始一个半小时晨训,下午再加练两个小时。”新邵一中女足主教练孙攀介绍,日复一日的训练不仅磨砺了队员的意志,也提升了球队的整体战术水平。
高二年级的谢芷涵是队中的守门员,谈及训练,她坦言:“确实辛苦,但能和队友一起为学校争光,一切都值得。”
凭借这份坚持和热爱,新邵县各学校的足球小将们近年来在赛场上屡创佳绩:新邵一中女子足球队连续三年获得邵阳市中小学校园足球联赛前三名;新邵八中男子足球队在2021年邵阳市中小学校园足球联赛中荣获一等奖;酿溪镇第三完全小学在市级比赛中也取得了前三名的好成绩……
少年奔向绿茵,快乐成长。 摄影 孙咏梅
在新邵,足球不仅是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手段,更成为育才新途径。新邵县教育部门通过强化体教融合与特色发展,建立足球特长生升学绿色通道,打通了小、初、高足球人才成长通道。目前,新邵一中与新邵八中分别组建了女子和男子足球队,正进一步推进专业化培养。近三年来,新邵县共有60多名足球特长生通过体育单招或体育高考进入高校深造。
收获,不止于足球
绿茵场上的奔跑与拼搏,带给孩子们的远不止身体素质的提升和运动技能的进步。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与比赛中,他们的意志力得到锤炼,团队精神与集体荣誉感也愈发强烈。不少学生坦言:“踢足球后性格更开朗,学习时也更有自信,还学会了互帮互助”。
为消除家长“踢球影响学习”的顾虑,新邵各学校根据学校实际制定了科学的训练制度,平衡训练与学业时间。令人欣喜的是,足球训练培养的纪律性让许多队员变得更自律,文化成绩也稳步提升。这种“运动与学习双赢”的成效,也体现在体质数据上:2024年全县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达78.6%,“小眼镜”“小胖墩”比例明显下降。
新邵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体教融合,完善足球人才培养机制,让更多孩子走出教室、奔向绿茵,在足球运动中健康成长、让梦想飞扬。(文 孙咏梅 张海兵 刘纪新)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