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由安徽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农业农村部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国农民歌会暨2025年“四季村歌”汇演活动,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播出。

作为国家级公共文化品牌“农民歌会”和2025年群众歌咏活动“四季村歌”的首次联动,本次盛会以内容之新、形式之新,用音乐勾勒出中国农村发展的壮丽画卷,集中展现“村歌+”模式在赋能乡村振兴、激活城乡文旅融合中的创新路径,也让江淮文化坐标“醉美滁州”,再次在全国舞台上唱出群众“好声音”、展现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新气象。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张韬、安徽广播电视台主持人任良韵
“农民歌会+四季村歌”双 IP 联动, 共促 文旅融合发展
中国农民歌会作为全国唯一一台国家级的、以“歌”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面向亿万农民的公益性文化活动,自 2008 年举办以来,已成为具有导向性、示范性、代表性的公共文化品牌;2025年“四季村歌”汇演活动作为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指导,中国文化馆协会主办的群众歌咏活动,围绕“繁荣乡村文化新生活,唱响乡村振兴主旋律”主题,深入挖掘乡村的音乐资源,推动“村歌+旅游”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文旅消费。此次双IP联动,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一次创新探索。
江淮古城滁州,既有欧阳修笔下的“醉翁之意”,也有小岗村写下的改革故事,文化和时代的厚度本就镶嵌在城乡肌理之中。历经十届农民歌会的洗礼,滁州已成为全国群众文化活动地标;如今,“四季村歌”汇入此地,让乡村旋律在滁州皇庆湖畔交汇成章。依托双IP,滁州积极策划,围绕“村歌+文旅+乡村振兴”统筹推出八大配套活动,深度激活本地人文资源,让更多人感受“亭城”的文化热度和生活温度。此次盛会中,“亭好滁州”的人文温度与“山水之乐”的生态意境、“敢为天下先”的城市精神交相辉映。一个兼具文化张力和时代气质的“滁州印象”由此出圈,进一步打响“醉翁之城”的知名度,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舞台全景
农民登舞台,乡音唱主角。中国农民歌会和“四季村歌”深度融合,以群众文化活动为抓手,通过广泛参与、共同创作和现场展演,不仅展现新时代群众的文化自信和精神风采,也激活地方文旅资源,共促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

阎维文演唱《我们的祖国歌甜花香》
创新 “行进式市集+沉浸式歌会” 模式, 歌声 在行进中唱响
活动打破“坐着看、隔着演”的传统舞台逻辑,不再将观演关系限定在一个固定台口和观众席之间,而是让观众成为穿梭其中的“参与者”。他们在边走边听、边逛边唱、边拍边发中,体验乡村文化的律动。
本次盛会精心打造了“途歌市集”、“皖风吹烟”、“水岸音浪”、“村光大道”四大主题市集,通过行进式巡演和沉浸式户外音乐会的形式,将农文旅深度嵌入乡村市集、民俗体验、非遗传承和生态景观之中,让旋律不仅在舞台上唱出来,也在和群众的互动里“生长出来”。这种方式以更开放的姿态打开群众文化活动的新场景,是对“文艺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抒怀”的一次有力回应。

途歌市集美食区
歌会以三大乐章依次呈现主题表演:“跨越·千里江山图”以滁州山水为引,汇聚安徽、云南、贵州、广西、宁夏、青海等地的“四季村歌”成果,兼具地域特色和时代气象;“聚力·东西南北中”由中部六省及东北地区的村歌串烧和团体民歌交织呈现,展现多元文化的厚重底色;“奋斗·敢为天下先”在家国情怀主题中凝炼出新时代群众的奋进姿态。三大篇章环环相扣,既彰显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参与和创作活力,也将乡音和乡情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公共文化体验,为“村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林墨演唱《我会等》
燃动全城、辐射全国,滁州唱出 时代 最强音
借助国家级IP和地域文化资源的双重优势,滁州掀起全民参与的文化热潮,并通过多元化传播矩阵,将影响力辐射至全国,显著提升城市文化形象。

韩再芬演唱《天下黄梅》
皇庆湖湖畔人潮涌动,鼓点和歌声交织,掌声和欢呼此起彼伏,氛围热烈。来自全国的“村歌”代表、农民音乐人与国家级院团艺术家、特邀嘉宾、游客、农民等齐聚一堂,共同唱响时代主旋律。盛会吸引了大批观众到场,成为滁州金秋时节备受瞩目的群众文化活动,也为金风送爽的江淮大地留下热烈的文化注脚。

刘媛媛、西域胡杨演唱《国家》
节目播出以来,全网播放量突破1300万,#中国农民歌会# #四季村歌#滁州#等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持续发酵,带动二次创作和广泛讨论,实现活动信息的高效触达和广泛传播。传播形式上,本届盛会突破以往单一直播的局限,创新推出“村歌地图”,系统串联全国各地的村歌成果;策划制作总宣传片,全景展现滁州的城市气质和人文底蕴;同步上线醉翁亭、小岗村2部短片,深挖本地农文旅特色;并通过十余条宣传短片,形成“内容片单+短视频+图文联动+互动话题”的矩阵化传播格局。“村歌”从舞台走向全网、从节目走进日常,不仅扩大了群众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度,也集中展现了滁州文旅融合的生动成效和城市形象的新亮度。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