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南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衡南一中),湖南为数不多坐落在农村的省级示范性中学之一。
从衡阳市衡南县城出发,穿越繁华,向宁静处行车,进入向阳桥街道德星村,衡南一中便在此办学。
“远离闹市,也远离喧嚣,独守静美。”衡南一中党委书记贺朝晖写意地描绘出校址的美好。这份静美背后,是一段跨越120年的教育坚守与突围。
衡南一中首任校长曾熙的雕塑 摄影 李芳森
120年前,衡南一中的前身衡清师范学堂在衡阳城内起步,辗转多地,1957年迁新址至今……衡南一中的历史进程,一如当下前往的地理行程:穿越繁华,渐近自然。
衡南一中的发展历程,仿佛一条从城市延伸向乡野的路径,穿越喧嚣,扎根乡村,沉淀出一所农村高中的厚重底色。
育桃李、惠乡邻、强县域,衡南一中的教育成果,也折射出高质量教育对地方发展的强劲助力。
育桃李
7万学子身心健
衡南一中的“丰收”,往往早于秋季。
自2013年以来,高考本科上线人数稳居衡阳市第一,学校连年被评为“衡阳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多次被评为“衡阳市高素质人才培养先进单位”,近五年高考升学率更是从2020年的85%,上升至2025年的96.03%,高分段考生人数连续三年位列全市第二……成绩单上的行行数字,是衡南一中教学实力的硬核证明。建校至今,已有超过7万名学子从这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认真学习的学子们 摄影 李芳森
作为教育大县的衡南县,成绩同样令人欣喜: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反馈,衡南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5门学科测评成绩高于省平12—59分,高于国平32—71分,10星指标排名全市第一;2024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上线率稳居衡阳市第一方阵。
然而,在衡南人看来,学业成绩并非教育的全部,学生们身心强健,也是学校的“必修课”,教育的维度正在拓宽。
临近中秋佳节,衡南一中团委书记杨婷添了新的工作:教孩子们学习衡南本土酥薄月饼的做法。“学校有19个社团,每周两场社团活动,助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制作酥薄月饼,便是美食社中秋节前的社团活动。
高中学生社团的蓬勃涌现,是在2020年衡南一中社团文化艺术节,当时仅成立了10个学生社团。经过5年的发展,学生社团组织已经扩展至19个。
“根据学生爱好、特长,有15名以上的学生提交申请书、计划书、活动设计等,就能成立社团。”杨婷认为,社团是教学的“第二课堂”,可以让学生们加强与同学、学校乃至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在学习之外保持自信状态,健康成长。
师生们在练习朗诵 摄影 李芳森
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始于2019年5月,衡南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走深走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全县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开展关爱在校留守儿童“三爱三护”行动、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八个一”模式,这些衡南县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里的原创经验,为省内外提供了可复制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实现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之义。”衡南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华军表示,全县教育系统始终锚定“优质均衡”目标,把提升教育质量作为核心任务,深化“五育并举”,致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俨然成为衡南县的一张生动名片。
惠乡邻
师风润泽校内外
9月开学季,从衡南一中毕业4年的阳海丽,再次回到母校,身份却从学生转为老师。
“我虽然师范专业毕业,但这样系统的教学工作,还没机会尝试过。”虽是熟悉的环境,但初入工作岗位的不安,阳海丽也不能避免,而学校准备的“入职礼包”,让她的内心逐渐安定。“上班伊始,学校便送了我三本涵盖教学、备考、师德的书籍,让我明确了工作的方向。”
更让阳海丽心安的是,学校安排了生物组优秀教师周崇楠作为她的结对老师,对她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志存高远 摄影 李芳森
“不仅着眼教学水准提升,更要传承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学校文化。”衡南一中教研处负责人倪黎明指出了教学“传帮带”的核心所在。
除此之外,学校还为不同年龄段的老师制定了各自的成长激励机制,让他们始终保持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热爱。对于“阳海丽们”来说,接下来三年的时间,设定的成长目标便是站稳讲台。
正因为师德师风的代代传承,学校发展才能年年攀升。进入该校工作了25年的倪黎明说,在过去招生不受区域限制的年代里,家长们在招生开始前一天的凌晨便开始排队入学。“真是挤破门槛,连外省的学生也慕名而来。”
学生们走过衡南一中的“120年历史” 摄影 李芳森
衡南一中的辐射力不止于校内。在保证本校教育工作同时,衡南一中还与衡南九中结下“亲戚”:每门学科每学期都会“送课下乡”,应邀请前往听课、指导,并邀请衡南九中的老师们来学校学习。
“城乡结对”,便是衡南县校联体改革“三三五”工程的重要延伸。衡南县组成了11个结对式校联体,推动牵头校从教育教学、师资调配、资金使用三个维度对成员校进行帮扶,逐步缩小县域城乡间、校际间的教育差异。
“改革的最大特点就是去行政化,回归教育本质,把大家都吸附到教育教学上,精准破解城乡、校际、学科发展不平衡问题,一心一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采访中,多个学校校长如此介绍。近5年来,衡南“校联体”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一些长期制约基础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有效破解,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历史性变化。
强县域
校友返乡促发展
校友,衡南一中最珍贵的财富之一。
2009年,182班校友设立“182励志奖学金”,每年奖励20名品学兼优的学子;
2018年,校友钟福生及夫人董瑞芬设立“瑞福奖学金”,每年奖励20名品学兼优的同学;
2022年,由校友范刚设立“湘能强基奖学金”,旨在助推母校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每年奖励12名数学、物理学科尖子生……
饮其流时怀其源,学有成时念吾师。10多年间,校友们的自发“反哺”,组建起衡南一中独特的奖助体系。
“1957年迁址时,彼时的校园还是一片油茶林。”衡南一中办公室主任宁朝华感慨,学校的发展史也是历届师生同心同德的奋斗史,是师生们“肩挑手扛”,才在农村打造出这座如花园般的学校。
夕阳下的衡南一中校园 摄影 李芳森
重返母校,献身教育,是宁朝华感恩母校的行动;不少校友用积极捐赠来感恩母校,带来了如今校园面貌的焕然一新。校友回湘,投资兴业,也是衡南一中校友回报母校的更大行动。
截至8月12日,在湖南全省校友回湘数据平台的“招才引智”“招商引资”“校友捐赠”三项数据汇总排名中,衡南一中在全省所有高中中排第七位。
雁归衡南,共话未来。今年除夕前夜,衡南县举行“校友回衡”餐叙活动,中共衡南县委书记许达与各学校校友代表欢聚一堂,共话衡南发展。
在许达看来,校友们是衡南形象的宣传者、家乡发展的推动者、县委决策的传播者,也是衡南实现“工业强县、文教旺城”既定目标的强大助力。许达承诺,县委、县政府将始终当好“服务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创造积极条件,提供最优服务,让大家在衡南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事业能出彩。
国庆期间,衡南县将举办更高规格的“校友回湘”大会,将给予校友们更为厚重的礼遇。
衡南一中的部分荣誉 摄影 李芳森
由城入村,独守静美,当城市的繁华逐渐淡去,乡村的生机扑面而来:临近秋收,田野里的水稻日益成熟,丰收在望,岁岁年年。
120年,是德星村里的120场丰收,一如衡南县第一中学。(文 李芳森)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