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浙江         共同富裕      |      数字浙江     |      直观中国      |      长三角      |       看浙里        
齿轮咬合间,“钢铁侠”走进现实
2025-10-13 10:08:28来源:浙江日报编辑:闫宁钰责编:魏寒冰

  原标题:余杭企业外骨骼机器人消费级产品首发即售罄 齿轮咬合间,“钢铁侠”走进现实

齿轮咬合间,“钢铁侠”走进现实_fororder_1

  程天科技外骨骼机器人产品“悠行下肢外骨骼”(机构版)。 程天科技供图

  日前,在杭州市余杭区的程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室里,33岁的测试员聂鹏正在试穿研制中的外骨骼产品。下半身变成“钢铁侠”的他慢慢迈出第一步,机械关节“咔嗒”一声轻响,随即像被注入魔力般,他的步态瞬间变得轻盈——这一声“机械呼吸”,是企业创始人王天最爱听的声音,在他看来,科技的温度,往往藏在齿轮咬合时那一声人性化的轻响里。

  外骨骼机器人的概念早在19世纪就已兴起,它的本质是一种可穿戴机器人,能够为穿戴者提供保护、增强能力,比如增强人的肢体运动能力、负重能力等,也被称为人类“新器官”。时至今年,外骨骼机器人的细分赛道异军突起,不少研究机构甚至把2025年称为外骨骼机器人的“消费级元年”。

  程天科技也在今年率先实现了个人消费级产品“破冰”——3月初,企业在电商渠道上线了一款“易行髋关节助力外骨骼”,售价2599元,上架15秒近200套产品售罄;7月又补货了250套,3分钟售罄。 

  在程天科技产品展示区,王天向记者展示这一产品:采用轻量化碳纤维材料与仿生结构,重量仅2千克,无需电源,穿戴后即可提供步行助力。

  依托机器人产业供应链的完善和制造能力的提升,以及核心元器件的自研自产,生产过程的自主可控使程天科技得以不断压缩成本,最终催生了这款2000多元的消费级外骨骼产品。“让老百姓买得起是最重要的。”王天说。

  在购物评论区,不少人为产品点赞。购买者“斐麒麟”(网名)留言:“83岁老妈戴上后不借助外力、不需要搀扶,自己就可以轻松上下楼梯。”

  每每翻到这些留言,王天的思绪就会回到大学时代:他和两个伙伴参加机器人比赛,在学校地下室没日没夜“手搓”出一个外骨骼机器人。“当时想法很简单,做个好玩又酷的产品,比如穿上外骨骼去灌篮。”这个最初代的外骨骼机器人被排列在程天科技所有产品第一位:背带是旧书包改的、踏板是旧拖鞋改的……“它提醒着我们,科技永远应该服务于生活”。

  毕业后,出身医学世家的王天敏锐地意识到,大学时“攒着玩”的外骨骼机器人在医疗康复领域大有用武之地。“研发穿戴式机器人,与普通机器人不同,研发团队不仅要懂机械、懂工程,还要懂医学、懂生物力学,这是技术的核心难点。”信心满满的王天带领团队经过一年多的打磨,终于做出了第一件像模像样的产品。

  可当他们自信满满地拿着产品请患者试穿时,却被现实浇了一盆冷水,当天就收到了50多个意见:有的患者身高不匹配,有人感觉接触点硌得慌,还有人因为体重大导致机器带不动……但一位坐轮椅的大姐留下的一句话,让这个年轻的团队重拾信心:“小伙子,你们做的这件事太有意义了,抓紧弄。你们的产品出来,我也能站起来了!”

  带着患者们的期许,王天和伙伴们埋头进行产品提升,缺少适配的零部件?自主研发,知识产权就拿下了500余项;技术不够成熟?300多例临床试验,一次次对产品迭代升级……如今,闪着科技光芒的“中国智造”已走进了国内10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诊所、康养机构,甚至跨越山海,进入日本、泰国、阿联酋的市场。

  在程天科技总部内,有一处智能康复中心。记者采访时,因先天疾病导致无法稳定行走的7岁小孩真真(化名),正借助外骨骼机器人进行第26次行走训练。机械骨骼带动他稚嫩的腿一小步一小步流畅、稳定地向前走。真真妈妈说:“用外骨骼机器人训练3个月左右,真真走路稳多了,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王天说,机器人搭载人工智能算法,可以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制定专属康复方案。康复中心开业4年来,已帮助百余名残障人士找回“行走的自信”。

  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程天科技团队,今年开始加快推出更多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

  今年下半年,面向户外出行人群和运动效能提升需求人群,推出配备电源的“速行髋关节助力外骨骼”,在电商渠道首发20分钟,预售近70台;

  今年5月开始与景区合作,为游客提供外骨骼机器人产品租赁服务,目前已在北京八达岭长城、西藏冈仁波齐等7家景区落地。

  “每个人都会衰老,也会在特定情境下面临行动能力受限。我们希望用我们的技术、产品,增强每个人的行动能力。”在王天展望的未来中,外骨骼机器人将会进化成“一件轻薄的具有脑机接口功能的衣服”,成为人体的一个新“器官”,“这个未来,一定不远!”(浙江日报记者 唐骏垚 通讯员 徐颖 谭琴)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