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凉,内蒙古瑞达环保有限公司的生产施工现场仍旧热火朝天。10月14日,记者在现场看到,二期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项目拔地而起,厂房建设已进入最后冲刺;而一旁的一期结晶混盐资源化项目正全速运转,日夜不停地将危险废物变为宝贵资源。
投产仅一年的瑞达环保,凭借独有的“超级氧化耦合技术”,正在重新定义“废物”的概念。该公司总经理孟令豪向记者描绘了这个神奇的过程:“那些黄褐色的结晶混盐,经过破碎、溶解,在超声波的精细作用下,有机物被开环断链,最终结晶析出洁白如雪的十水硫酸钠,成为可循环使用的化工原料。”这项技术每年可处理30万吨结晶混盐,每日可将千吨混盐转化为数百吨可利用的氯化钠和硫酸钠,真正实现了“点废成金”。
与此同时,二期项目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推进。这个预计年底调试的项目,将通过多重工艺,每年为包头处理百万吨工业废水,使其“改头换面”为中水循环利用。
作为国家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包头在钢铁、电力、稀土等产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危险废物处置的重大课题。从2019年入选全国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开始,包头就开启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转型。如今,这座城市已经构建起“收集—利用—处置”的全链条格局,年处理能力达190.56万吨,覆盖44大类危险废物。更令人振奋的是,2024年全市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高达99.8%,规范化管理合格率达99.9%。
在包头市绿源危险废物处置有限责任公司,记者看到了一套精密而高效的“分类处理方法”。生产设备部部长唐相国介绍:“每批危险废物都要经过特性化验,然后分门别类进行处理——或焚烧,或物化,整个过程严格遵循国家标准,确保有害物质被彻底转化。”
包头的探索实践证明,通过技术创新和理念革新,曾经的环境负担可以转化为发展资源,传统的污染难题能够变成新的增长点。这条“点废成金”之路,不仅为包头带来了环境效益,更开辟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航道,为工业城市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包头样本”。采访中包头市生态环境局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科副科长张文敏表示:“我们将继续探索固废资源化利用新途径,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记者 蔡冬梅 通讯员 周建晖)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