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记者从呼和浩特市科技局获悉,今年前三季度,呼和浩特市共签订1047份“科技合同”,总金额达27.19亿元,这两项数据均位居全区第一;其中成交金额较上年同期增长50.67%,强劲的增长势头,不仅展现出城市旺盛的科技创新活力,更让首府发展的底气愈发充足。
在科技创新的关键领域,呼和浩特市近来的突破可圈可点。企业创新“尖子生”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已培育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1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52家,这两个数量均在全区拔得头筹;按每万家企业计算,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64家,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设定的目标。
围绕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呼和浩特市从方向聚焦、平台搭建、政策扶持3个维度发力,一步步构建起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体系,为科技能级跃升筑牢根基。
在关键领域突破上,呼和浩特市精准发力。国家层面,围绕乳业、生物技术两大重点领域,成功承接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且均由本地民营领军企业牵头,当前在研的国家项目数量创下历史新高;自治区层面,继2024年“光栅、乳业、乳酸菌”3个点位纳入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后,今年又争取到16项“突围”工程“揭榜挂帅”项目,占全区总量的41%,覆盖了氢能、储能等前沿领域;市级层面,则聚焦未来网络、合成生物等热点方向,部署了25项“突围”项目,持续为创新发展蓄能。
创新平台的布局也在不断完善。目前,全市已形成“一区一园四谷多平台”的创新格局,呼包鄂国家自主示范区建设方案已上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二期工程已启动建设;7家共建创新平台累计实施科研项目59项,孵化出97家企业。在绿色农畜、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突破不断涌现:乳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绿氢装备实现无储能离网制氢,丁二胺绿色低碳示范生产线顺利落地,寒武纪、万帮等行业头部企业也相继落户呼和浩特。
政策保障的“定心丸”更是精准送到企业和科研人员手中。呼和浩特市先后出台“科技强市26条”“人才强市25条”等政策,建立起研发投入激励机制,推行科研项目“包干制+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让科研人员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同时深化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打造蒙科聚创新集聚区,设立呼和浩特产业创新研究院,推动“中关村科学城—呼和浩特科技城”双城产业圈建设,截至目前,已累计引进43位两院院士、231个高层次人才团队,为科技创新注入了强劲的人才动力。(记者 刘洋)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