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当“中国速度”遇上“非洲活力”——湖南将建立中国—南非科技人文交流常态机制
中国,全球发展的强劲引擎;南非,非洲大陆的经济明珠。
10月20日至23日,2025中国—南非科技人文交流系列活动在长沙举办。
主旨报告、青年科学家圆桌对话、工程师交流、产业调研及文化参访……4天的密集行程,吸引近40位南非科研工作者全程参与。
如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于俊清所说,系列活动不是“一次性相聚”,中国—南非将以此为契机,构建多层次、常态化、可持续的长效交流机制。
落实元首外交成果,中国—南非科技人文交流活动落地湖南
由中国科协主办、湖南省科协等承办,2025中国—南非科技人文交流系列活动是落实元首外交成果的重要举措。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在两国元首的共同见证下,中国科协与南非科学与创新部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一致同意加深两国在公众科技参与、科技人文交流、工程师互认等领域的合作。
此次系列活动分4大板块。其中,中国—南非青年科学家圆桌对话、中国—南非工程师交流活动落地湖南。
湖南依托中非经贸博览会长期举办地优势,与南非进出口额屡创新高,南非成为湖南对非洲第一大贸易国,湖南省与南非豪登省正式建立友好省际关系。
今年3月,湖南省科协负责人随中国科协代表团赴肯尼亚、南非进行工作访问。其间,在湖南省科协的推动下,三一集团有限公司以南非海外基地为依托,与中国工程师联合体共建的卓越工程师工程能力建设中心(约翰内斯堡)启动。
中心举办的首期培训,报名通知发出后,近百名南非工程师从各地赶到约翰内斯堡,接受涵盖土木工程、机械制造、自动化控制等领域的培训。
时隔半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来到湖南。
10月22日,三一集团18号灯塔工厂。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南非的工程师近距离观察智能产线的运作流程,详细询问碳排放数据采集的技术细节,并不时拿出手机拍摄记录关键环节。
紧接着,代表团探访了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观摩“地下巨龙”的组装与测试过程。许多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南非工程师表示,这些尖端技术和装备,对南非乃至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高的参考和合作价值。
科协作为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在民间科技对外交往中具有独特优势。下一步,省科协将建立中国—南非科技人文交流常态机制,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绿色能源开发、数字技术应用、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开展工程师交流、科学家对话等系列活动。
共建联合实验室、共享科学设施,结出可见可感的果实
“成功的协作关系应建立在良好的人际纽带而非契约或法律文书上。”活动现场,南非工程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西里尔·奥康纳说,基于信任、思想碰撞甚至设施共享中结下的友谊,才是穿越所有文化和语言障碍的“通行证”。
奥康纳在南非担任开普敦大学矿物研究中心董事期间,组建了全球顶尖的矿物加工研究团队。团队与中南大学共建“金属矿产资源高效清洁利用湖南省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实验平台,承担系列科研项目。
在他看来,建立如此坚实的协作关系非一日之功,需要各方秉持长期主义精神。
“公司在南非的项目,不只是提供成熟的电力机车产品和平台。”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李登科博士举例,在南非,他们和当地的团队一起针对非洲的高温环境,改进了转向架的冷却系统,增强了空气过滤装置,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培训中心,把机车的控制软件逻辑、故障诊断系统等手把手地教给了当地的工程师们。
搭建更加紧密的协同创新网络,结出可见可感的果实,是举办系列活动的初衷。
李登科介绍,非洲地广人稀、日照充足,这恰恰是发展轻量化轨道交通车体、光伏互补能源,以及基于卫星和5G的智能调度系统的绝佳场景。
当“中国速度”遇到“非洲活力”,如何共建联合实验室、共享科学设施,如何把一套复杂的工程系统真正地“种”到另一片美丽的土壤里?青年科技工作者被寄予厚望。
“互派研究生留学,交流项目,完成实验;让本科生了解行业前沿的议题,我们做了很多年。”开普敦大学副教授柯尔斯滕·科琳认为,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到不同的国家,接触更多的文化。
“我想问,你们如何培养青年科技工作者,使其不过度依赖人工智能?”青年科学家圆桌对话活动上,南非年轻教师特戈尔·特洛皮勒抓住难得的交流机会,将学生过于依赖AI的共性问题抛了出来。
“AI只是工具,存在局限性。”作为数据分析课程教师,湖南大学教授刘晨辉要求学生在学习阶段合理使用AI,交作业时不仅要交结果,还要提交原材料和计算过程,以便出现错误时可修改。
岳麓峰高云作信,开普浪远月为盟。
共同储备技术、培育人才、搭建网络,中国与南非的创新合作故事,将写下更为精彩的篇章。(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铭俊)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