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直观中国     |       原创     |       印象内蒙古     |       一带一路     |       老外在内蒙古     |       103旗县
呼伦贝尔800万亩玉米开镰 多项农技赋能单产创新高
2025-10-28 09:30:39来源:内蒙古日报编辑:魏寒冰责编:魏寒冰

  10月27日,呼伦贝尔市800万亩玉米进入集中收获期,田间机械轰鸣,一派繁忙景象。当地通过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叠加良种推广、全程机械化、科学管理等举措,玉米单产显著提升,高纬度地区甚至叩开“吨粮田”大门。

  在呼伦贝尔农垦绰尔河农牧场公司,近3万亩玉米率先开镰,大型收割机穿梭田间,自动化完成摘穗、剥皮、秸秆粉碎等工序。该公司玉米预计平均亩产达1200斤,最高亩产突破1600斤。针对近期降雪预报,公司调配30余台农机抢收,每天收获2000余亩,目前收获进度已达20%,预计10日内完成全部收获,确保颗粒归仓。

  高纬度地区玉米种植也迎来突破。在北纬49.6度的昔日“高寒禁区”,599亩玉米试收田潮粮亩产首次达2014.32斤,成功实现“吨粮田”目标。呼伦贝尔农垦大兴安岭集团在16.12万亩统管玉米田推行“良种、良机、良技、良艺、良法”协同发力,引进抗逆性强的优质品种,改装农机实现机械除草减药15%以上,采用“1:1轮作”“秋施肥”“一喷多促”等技术。其中巴彦农牧场分公司3.5万亩玉米中,1200亩亩产超2000斤,成为科技赋能农业的直观体现。

  作为呼伦贝尔第二大粮食作物,2025年当地玉米播种面积达800万亩。为提升单产,当地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辐射带动户”推广体系,主推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配套品种配置、水肥调控等关键技术,并推行“五统一”管理模式。目前,示范区旱作地块粮油单产提高5%以上,水肥一体化地块提高15%;依托700余个大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实现耕、种、防、收、烘全程机械化覆盖,技术红利加速转化为丰收实效,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记者 李新军 通讯员 张东阳)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