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直观中国     |       原创     |       印象内蒙古     |       一带一路     |       老外在内蒙古     |       103旗县
东乌旗:古史新韵一脉传
2025-11-07 15:21:06来源:内蒙古日报编辑:魏寒冰责编:魏寒冰

东乌旗:古史新韵一脉传_fororder_4309056_wt_1762438944925_s

美丽的东乌旗。东乌旗委宣传部供图

  四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绿水青山并不是她唯一的表达。

  她的天从远古蓝到今天,她的绿从眼前漫到天边,她的远从口岸联通世界。

  由城市的喧嚣与通邑的拥堵组成的所谓繁华,仿佛从来都没有降临这里。

  但在碧草连天的苍穹之下,金斯太的高远,额吉淖尔的翩跹,珠恩嘎达布其口岸的干练——在交往交流交融的串联中,文韵绵长的东乌珠穆沁旗(以下简称东乌旗)呼之欲出。

  沧海桑田,变化万千。这条跨越万年时空的文化脉络,如今依然见证着人类文明的迁徙、贸易与融合。

  草原升起的曙光

  在祖国北疆锡林郭勒草原上,东乌旗静卧其间,边境线绵延500多公里。

  这里看似边远,却从未被文明遗忘。

  在东乌旗的西南方向,距离旗政府所在地乌里雅斯太镇153公里处,有一片被称作“金色边境”的草原。草原上有一处穹窿状突起,顶上耸立着一块方形的巨石,当地人称之为“金斯太”,蒙古语意为头盔的顶部。

  巨石之下,洞口幽深。

  这座宽16米、深24米的洞穴,犹如一座以岩石为载体的巨大留声机,只要俯身贴近,便能听见一场跨越万年的盛大交流。

  2000—2001年间,考古学者对这个洞穴先后进行了两次发掘,出土了4000余件石制品和大量动物化石,证明了该处文化堆积主要处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此后12年间,考古人员又先后两次对金斯太洞穴进行了系统性发掘,出土千余件石制品及大量动物化石、陶片、磨制骨器及串珠装饰品等,制作的时间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青铜时代。

  2021—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内蒙古博物院等多家单位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勒瓦娄哇技术产品和玄武岩玻璃原料等上万件遗物。

  金斯太洞穴的文化层厚达4米以上,最厚处甚至超过5米,共分9层,每层又分为若干亚层。如此厚的地层堆积,仿佛一本厚重的史书,记录着古人类在此生活的点点滴滴。

  洞穴的序章,由石器书写。

  当考古学家的毛刷轻轻拂去积尘,那些粗糙的打制石器露出真容——刮削器、尖状器,上面留着清晰的制作痕迹,见证着人类与自然最早的技术对话。

  勒瓦娄哇石制技术的发现,让专家们意识到,这里除游牧文化之外,还曾存在过另一种文化——莫斯特文化。

  “莫斯特文化是欧洲、西亚、中亚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主要代表文化,通常被认为石器是生活在欧洲及西亚的尼安德特人制作。在此之前,学者们一般认为,中国境内不存在具有欧亚大陆西方旧石器时代中期技术的考古学遗存。金斯太洞穴的发现,将莫斯特石器组合遗存在欧亚大陆的分布从西伯利亚往东推进了近两千公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员李锋说。

  时光流转,洞穴的岩壁上,开始叠加新的“语言”。新石器时代的篝火遗迹旁,彩陶的碎片上绘制着神秘的纹饰;青铜时代的文化层里,来自中原的卜骨与代表北方草原文化的细石器并肩而卧。这并非简单的物品堆积,而是文明在此握手、碰撞、交融的物证。

  站在洞口,风声依旧。如今,金斯太遗址已成为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考古的野外生动课堂。东乌旗文体旅游广电局副局长齐鑫展望道:“待所有发掘完毕后,将对这颗草原上的明珠进行有序利用。”

  额吉淖尔的馈赠

  当金斯太的先民还在草原深处呢喃低语,如母亲乳汁般的额吉淖尔已然在一场由“盐”而生成的盛大互动中穿越千年。

  蒙古语中,“额吉”意为母亲,“淖尔”意为湖泊。传说成吉思汗率军来到草原,正当大军饥渴难耐之时,一位额吉将一枚雪白的盐花戒指投入井中,顿时泉水不断涌出,形成了今天的额吉淖尔。据考证,“额吉淖尔”一名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因湖泊如同母亲的乳汁般取之不尽而得名,但传说更让人对这里神往。

  额吉淖尔盐湖位于额吉淖尔镇,总面积为25平方公里,是内蒙古第三大盐湖。这片湖泊是古代海洋的遗迹,经历了亿万年沧海桑田变化后形成。

  盐湖与草原边缘紧紧相连,没有任何外来河流注入,仅依靠地下泉水和天然降水补给水源。

  从高空俯瞰,额吉淖尔盐湖犹如抽象大师的画作,不同盐池因晾晒时间长短不同,呈现出红、黄、褐、橙、白、绿、蓝等多种色彩。随着季节更替,盐湖变幻着它的妆容,春秋呈现黄色系,夏季则变为红色系,宛如大自然散落在草原上的调色盘。

  据内蒙古额吉淖尔制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春雷介绍,额吉淖尔盐湖所在地区自古以来各个朝代都有人类在此间繁衍生息。盐池的规模开采始于辽,辽代此处为上京道乌古迪烈统军司所管辖,时称大盐泺,因以一池之盐兼济恩泽四方民众,辽帝赐名为广济湖;金大定十二年,在此地设置了临潢府路庆州大盐泺群牧司管理盐产;元代,盐湖由岭北行省济南王所部管辖,称作达布苏池,即蒙古语盐池之意;在清朝乃至民国时期,从这里出产的青盐,就远销热河、口北一带。

  “千百年来,在发现和开发利用额吉淖尔盐湖的历史过程中,居住在祖国北方的各族人民以‘盐’为共同生命线,促进了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盐道文化。”张春雷说。

  历史被贯通,基因被激活,如今的东乌旗人正在积极探索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2023年12月,东乌旗举办了“千里边疆·银色乌珠穆沁”边境旅游自驾车穿越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车友们齐聚额吉淖尔盐湖,体验冬日野餐,用优质的大青盐和额吉淖尔泉水熬制奶茶、煮羊肉,品尝传统蒙古族美食。

  这种现代与传统的交融,让古老的盐湖焕发新的生机。如今,这份母亲的馈赠仍在滋养着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以外的人们。

  构筑欧亚大通道

  在东乌旗长达527.6公里的中蒙国境线上,一座编号为1046的界碑与蒙古国苏赫巴托省的毕其格图口岸遥遥相望,这里就是国际性一类陆路口岸——珠恩嘎达布其口岸。

  “珠恩嘎达布其”蒙古语意为东边的门槛。从清代起就是连接乌兰巴托与东乌旗、库伦旗的重要通路。历史上,这里曾是中蒙两国马匹交易的重地,史称“蒙马处”。清代和民国期间不乏来自张库大道和多伦淖尔商埠重地的旅蒙商穿梭来往此地。

  东乌旗珠恩嘎达布其口岸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呼和宝力格认为,珠恩嘎达布其口岸的发展历程,是中国不断扩大开放的缩影。

  1992年,国务院批准其为国家一类季节性口岸;2006年,升级为国际性常年开放的边境陆路口岸。2012年,口岸过货量首次突破百万吨,而1992年这一数字仅为820吨。

  口岸的蓬勃发展强力助推了地方经济发展,改善了当地民生事业。以东乌旗乌里雅斯太镇专营蒙古国商品店的图门巴雅尔为例,自从珠恩嘎达布其口岸常年开放后,从乌兰巴托到东乌旗的运距从1500公里缩短成了900公里,现在他每周从乌兰巴托进两次货,基本上第二天就能到达。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东乌旗以“构筑欧亚大通道”为目标,提升口岸基础设施、通关能力和物流仓储。2014年7月,通辽市珠斯花至珠恩嘎达布其口岸铁路贯通运营,成为中国东北与蒙古国运输的第二条铁路大通道。2015年,此处被确定为61个周边国家级公路口岸之一。2023年2月27日恢复常态化货运通关,年内累计进出口货物270万吨。2024年全年累计进出口货物400万吨,同比增长48.14%,2025年上半年,进出口货物279,78万吨,同比增长129%。

  铁路线蜿蜒伸展,连接着珠恩嘎达布其口岸与远方的大海。母亲湖里的大青盐,正沿着“超市进万家”的健康渠道摆上更多家庭的餐桌。而在金斯太洞穴遗址,考古工作仍在继续,每一个新的发现都在为我们理解人类文明的迁徙与交流提供更多线索。

  草原上的风依旧吹拂,却不再只有牧歌的回响——那是文化交流的宏大交响,正在北疆边境线上奏响新的乐章。(记者 哈丹宝力格 王宗 毕力格巴特尔)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