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安徽             长三角一体化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热点专题      
安徽历史性迈入工业大省行列 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升级
2025-11-12 17:57:26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闫宁钰责编:赵滢溪

  11月12日,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七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冯克金详细介绍了“十四五”时期全省工业经济发展主要成就。数据显示,安徽已实现从传统农业大省到制造大省、从能源原材料基地到新兴产业聚集地的跨越升级,历史性迈入工业大省行列。

发布会现场

  “十四五”期间,安徽工信系统聚焦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全省工业经济呈现位势向上、结构向优、质效向好、产业向新、企业向强的良好态势。

  位势向上:增速总量双突破 贡献作用凸显

  数据显示,2020年底至2024年底,安徽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9%,比全国高2个百分点;2025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8.8%,高于全国2.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4位,领跑长三角和中部。总量方面,全部工业增加值达1.42万亿元,规上工业营收从3.8万亿元增至5.5万亿元,排名从全国第12位跃升至第6位,居中西部首位。工业对全省GDP增长贡献率持续保持在30%以上,2024年达41.9%,2025年前三季度更是提升至46.4%,“压舱石”和“火车头”作用愈发凸显。

  结构向优:新兴产业领跑 动能转换加速

  安徽持续深化“双招双引”,提升世界制造业大会能级,推动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十四五”以来,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6.1%,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从40.3%提高到43.6%,居全国第3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由12.2%提升至16.1%,2025年前三季度增长27.8%,贡献率达46.2%,创“十四五”以来新高;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提升至42.4%,高于全国7.8个百分点。

  质效向好:创新绿色转型 发展指数跃升

  安徽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探索“亩均论英雄”改革路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从全国第7位升至第6位。创新能力方面,企业研发投入突破千亿元,拥有200多家“国字号”创新平台,营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创新活动覆盖率超九成;规上工业企业人均营收从146.8万元提升至187.2万元,亩均营收、税收分别增长超30%和近40%。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数量从不足1000家增至2.33万家,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从全国第15位升至第5位,“灯塔工厂”等示范载体数量居全国前列。绿色发展方面,2024年底规上工业以年均3.8%的能耗增长支撑7.9%的增加值增长,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4.2%,比全国多降4个百分点。

  产业向新:集群效应凸显 品牌出海强劲

  安徽以先进制造业集群为抓手,“一链一策”推动重点产业发展。汽车产业表现亮眼,“十四五”以来汽车、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分别增长2倍和15倍,2025年前三季度产量及出口量均居全国首位;装备制造产业营收突破1.2万亿元,跃居全国第6位,工业车辆产销量等多项指标全国第一;电子信息产业营收突破5000亿元,DRAM动态存储器芯片产量全球第4、全国第1。“安徽制造”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全球近10%的显示面板、全国约10%的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等均产自安徽。出口方面,机电产品占比从59%提升至70.4%,2025年前三季度“新三样”出口额同比增长71.9%。

  企业向强:梯度培育见效 服务生态优化

  安徽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发展生态。“十四五”以来,规上工业企业数从1.8万户增至近2.5万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均增长约2倍,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690户,居全国第8位;营收超十亿元、百亿元、千亿元企业数量均实现大幅增长。项目建设方面,2022-2024年招引项目连续3年突破1万个,工业投资等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服务保障上,打造“益企赋能”品牌,建成“1+16+X”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通过“贷、投、板”组合拳破解企业难题,全省A股主板上市公司中超半数为“专精特新”企业。(文/图 金沐雨)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