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寒意渐浓,但天水市清水县红堡镇的田间地头却暖意融融。一排排标准化蔬菜大棚整齐排列,棚体架构笔直挺立,间距均匀有序,在田野间勾勒出规整的轮廓,既透着现代农业的规整之美,又藏着蓬勃的生机与希望,成为冬日里最亮眼的增收图景。

标准化蔬菜大棚整齐排列
走进红堡镇西城村的蔬菜种植大棚,一股清新的绿意扑面而来。工人们身着轻便衣物,正弯腰穿梭在菜畦间,娴熟地采摘着成熟的蔬菜,指尖翻飞间,一袋袋新鲜蔬菜被快速装满,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蔬菜大棚内长势喜人的油麦菜
“我是红堡镇西城村的,村上蔬菜大棚种植基地招铲菜工,我就来这边干活,一天能挣70元,既能照顾家,又能改善生活,我觉得挺好的。”正在采摘油麦菜的红堡镇西城村村民张亚红一边忙碌,一边笑着说道。

村民在大棚内采摘蔬菜
蔬菜大棚种植基地负责人张小平说:“我在西城村承包了35座大棚,里面种了生菜、油麦菜、小油菜、菠菜等叶子菜。这些蔬菜生长周期短,一年能种四茬,亩产约8000斤左右。最近一段时间生菜、菠菜、小油菜的市场行情比较好,一年下来收入近20万元。”

蔬菜大棚内长势喜人的茼蒿
据了解,该蔬菜大棚种植基地目前共有长期工10人,同时,还有计件工和小时工,务工群众主要来自西城村以及周边几个村。通过发展蔬菜产业,不仅让张小平自己和家庭实现了增收致富,同时也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顾家增收“两不误”。
2025年以来,红堡镇紧紧锚定全县“一城三区两基地”发展目标,深度融入“东菌西果、南药北粮、沿川设施农业”产业布局,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谋发展,把蔬菜大棚种植作为带动群众增收、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整合土地资源,引进优良品种,建设高标准蔬菜大棚。如今,红堡镇的蔬菜大棚已形成规模化种植格局,种植的油菜、油麦菜、茼蒿等蔬菜因口感清甜、绿色健康深受市场青睐,新鲜蔬菜不仅供应清水县本地市场,还远销周边县区,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快速流通。
小小蔬菜棚,撑起致富梦。蔬菜大棚种植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让闲置土地“活”了起来,为当地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更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下一步,红堡镇将围绕全县产业总体布局,继续扩大蔬菜大棚种植规模,优化种植品种,延伸产业链条,让致富棚孕育更多增收希望,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动力。(文/图 刘清宁 赵甲伟)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