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摄制:李芳森 薛阳 李媛 张扬可儿
湖南省衡山县新桥镇黄泥村,满街的石磨声,唤醒了初冬的清晨。
打铁、撑船、磨豆腐,曾经最为辛苦的差事,黄泥村却生出了远近驰名的“豆腐一条街”。280米长的马路,两旁生活着三十多户村民,几乎每家每户都在做豆腐生意。
“我爷爷传给我父亲,再传到我手上,我家做豆腐的历史有100多年了,都是纯手工制作。”在黄泥村村民刘定立看来,百余年经久不衰,在乎技艺的传承。
泡豆、磨浆、过滤、煮浆、掺浆、上箱、压型,一块豆腐,需历经近十道工序、历时大半天。在刘定立的记忆里,父亲关于做豆腐的教导,关键在于气候。“天气炎热的时候,做法不同,到了寒冬腊月的时候,制作方法又不同。”
顺应天时,远非工艺雕琢所能比较。
衡山豆腐以石膏代替卤水,一斤黄豆,配比两钱石膏,把豆腐制作,精准到了毫厘之间。
一斤黄豆,磨出三斤豆腐。豆中乾坤,更在于契合地利。
衡山七十二峰环抱,天然泉水自山中流淌而下,汇入涓水河后,穿村而过。优质的水源不仅能有效去除黄豆的腥味,还能极大提升豆腐的细腻度。
豆腐的远近闻名,也推动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来衡山旅游的人,都愿意来村里买一些油豆腐,带回去和亲朋好友一起品尝。”刘定立家的油豆腐,也因此畅销。
前店后厂,当地人在豆腐的制作和销售之间,找到了家庭与事业的平衡点。“你看我们的工作群,这一单发往长沙的香干,就有30包,每天销往全国各地的豆腐制品都有1000多斤。”高军庚,是黄泥村党总支书记,也是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石地方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
在高军庚看来,豆腐厂的意义,从不在于生意的红火,更在于对这方土地的贡献。
近年来,该村以“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周边20多家传统手工豆腐作坊一起发展豆腐产业,成功打造了豆腐作坊一条街。
顺天时、合地利、传技艺、富乡邻,豆腐的方寸之间,生长着让人向往的,风味人间。(文 李芳森)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