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遗产领域首个多场耦合实验室如何运行?
文物如果生病了,要“吃”什么“药”?
如何防止病虫害对敦煌壁画造成破坏?
带着这些问题,总台环球资讯广播记者日前采访了敦煌研究院的三位年轻人。在他们眼中,“一些看似普通的残垣断壁,其实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历史日记”。
江苏女孩朱非清2017年来到敦煌研究院工作。朱非清原本学的专业是纸质文物保护,根据工作需要转型为研究昆虫,防止病虫害对壁画造成破坏。
日常工作中,她不仅要到山上进行野外调查,还要埋头在实验室做科研。
朱非清:在洞窟里发现有昆虫或者其他生物病害时,我们会去现场监测。我也会对山顶、窟区里面和周围的昆虫进行研究。
朱非清跟随前辈第一次走进莫高窟,就深感震撼,希望自己也能像老师们那样为保护莫高窟作出贡献。
通过参加国际会议、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物保护专家进行交流,朱非清还切身感受到了互学互鉴的成果。
朱非清:去年我们举办了“文物的生物退化与防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很多国家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的老师到敦煌来,我们一起交流。我们会去学习和印证国际上新的修复材料,他们也会学习我们的一些理念和成果。
朱非清眼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是观古知今、是弘扬传统文化,是可以让后人更直观地了解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能修正文献的记载或补充文献的不足,希望我们的工作成果能给西部地区带来一些贡献。”
李天晓博士的老家在山东烟台,他到敦煌研究院工作已两年,主要从事文物保护相关的材料研究。
对于自己的工作,李天晓这样介绍:“人生病了要吃药,我研究的材料就相当于给文物治病的药。”
他举例说,针对文物出现表面发霉的情况,就要用某种材料把霉去掉,防止文物再度发霉。“文物经过千年的自然风化,受自然灾害的侵蚀,会变得比较疏松,我们就通过外加的材料把文物裂隙粘住,把表面的一些粉化加固住,让它的强度更强一些。”
李天晓说,中国古人在装裱字画时,为了防止字画霉变,会采用抗菌的中药材比如香料来保存字画。他从中汲取灵感,正在尝试从中药中筛选、合成新的抗菌材料来保护文物。
李天晓:目前国际上使用的天然抗菌材料大部分是精油,挥发性比较强,抗菌效果没有很好的持续性。我筛选了很多中药,从黄芩和黄连中提取了一些抗菌成分,把它们混合,制成了一种纳米的天然抗菌材料,抗菌效果和精油是一致的,稳定性更好,目前还在实验室阶段。
李天晓说,莫高窟对自己来说,相当于一个社会大学堂。“文物保护本身就是一种应用学科,在莫高窟能够看到实际的文物病害,再结合我们所学,去为文物保护做努力。我觉得在这里能够一展所学,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黄井镜来自湖北恩施,2018年进入敦煌研究院工作。他说,在国际交流中,我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外国专家的称赞,西方文物保护方面的一些思想理念对我国也有启发意义。
黄井镜:比如说,他们做石质文物保护,提出了“软覆盖”的理念,从自然的角度,比如在墙体底面种草、苔藓等等,用土壤生物结皮方式来保护土遗址。这个理念还是比较先进的,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黄井镜说,我国文化遗产领域首个多场耦合实验室——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多场耦合实验室,2020年在敦煌研究院投入运行,其实验条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黄井镜:敦煌研究院前辈们积累下来的经验,他们的一些想法逐步地实现,就形成了现在这个多场耦合实验室。比如,它可以模拟太阳的光照,能够降雨降雪,模拟自然环境条件下的这些工况,吹风等都可以在里面实现。
黄井镜说,自己将继续践行“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为保护文物作出应有的贡献。
黄井镜:看似一些普通的残垣断壁,其实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历史日记,一砖一瓦都在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贸易和交流。保护文物就是保护这些跨越千年的记忆,让今天的我们也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采编丨孙伶俐
主持丨葛鹏
制作丨杨晓蕾
签审丨安然
监制丨刘轶瑶